3.長三角地區生豬的重要產區P市,其養豬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期。記者走進P市,探尋信息化時代這種后養殖模式究竟改變了什麼。
“村裡以前有34000到35000頭豬,每天都有豬仔出生、肉豬出欄、病豬死去,具體多少就不清楚了。”P市某村村委會李主任說。
該村有2000多戶村民,位置比較偏僻。養殖是村裡的傳統產業,也是不少農戶的收入來源之一。以前村民隨意傾倒豬糞,隨意處理病死豬,村裡環境越來越差。要恢復環境,拆除違建豬舍,起碼要知道村裡有多少頭豬。這個簡單的問題,卻難倒了很多村委會主任。
據P市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辦公室工作人員林先生解釋,以前,如果上面要求統計生豬養殖的某一項數據,他們就要將任務派到各鎮、街道,鎮、街道再把任務派到村、社區,由村、社區的工作人員到每個養殖戶家中詢問狀況,匯總統計之后,逐級上報。一般來說,完成一項統計最快也要1個月。
除了費時費力,准確度也是個問題。等到各村農戶一家家跑下來,數據交上去,時間情況總會和報上去的不太一樣,因為生豬輸了是動態的。要對生豬養殖戶進行管理,還涉及到諸多相關的問題:豬舍面積多少,沼氣池、沼液池、三格式化糞池建設情況如何,是否按照生豬數量收取養殖污染處置費……必須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對生豬養殖進行精細化管理。
下午2時,該村村委會工作人員小徐來到二組村民老曹家。豬舍裡,一窩剛生下來沒幾天的小豬仔見到生人來了,嚇得擠成一團。
“一、二、三……”小徐一隻隻數了起來。前兩天,老曹家的母豬生了12頭仔豬。而一周前來統計的時候,這窩豬仔還沒出生。
跑了十幾家農戶的豬舍后,小徐回到村委會,登錄進入電腦上的“P市生豬信息化管理系統”,找到老曹家的檔案。檔案裡,農戶基本信息、聯系方式、治污設施、豬舍面積、養殖規模、存欄頭數、出欄、出生、仔豬、母豬、肉豬情況等清清楚楚。
小徐動動鼠標和鍵盤,將仔豬數量從“0”改成了“12”。接著根據剛剛走訪了解到的情況,逐戶進行修改。隨著老曹家仔豬數量的變化,全村、全鎮、全市仔豬數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現在實時更新,效率高,更准確,而且每家農戶都建立了一個檔案,方便管理。病死多少,出欄多少,存欄多少等一清二楚。”林先生對新系統贊不絕口。
截止目前,系統裡有“一戶一檔”養殖基本信息2.45萬戶,其中,現有存欄生豬養殖戶0.94萬戶,退養戶1.51萬戶。而整個系統裡包括養殖生出管理、動物防疫管理、動物檢疫管理、流通監管、溯源管理五個模考,涵蓋50類數據情況的記錄統計,還能實時導出線形圖和柱狀圖,變動情況也很明晰。
為了配合這套系統,P市仔人員配置方面建立了市、鎮、村三級網絡,96個行政村裡,村村都有1名專職管理人員,負責基礎信息的收集、更新。從上到下,構建一張信息網。
除了一些類似於“人口統計指標”的基本情況,生豬養殖業要減量提質,生豬養殖污染和養殖安全問題必須要解決。這套系統在這方面也大有作為。
生豬養殖污染曾經讓老百姓苦不堪言。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和“村規民約”的要求,村民們按照自家養殖的生豬數量,向村裡繳納費用來治污。養幾頭豬、交多少錢。雖然已經有“村規民約”的約束,但由於以前生豬數量不明晰,因此在執行上存在一些問題。
現在,通過將繳費信息錄入系統,對照養殖戶的生豬存欄數等基本情況,一旦出現數字對不上的情況就能及時發現,杜絕村民隨意處置病死豬和畜禽廢棄物的可能性,確保了制度的全面推行和長效管理。
小徐向我們展示了一張生豬養殖污染處置費繳納証明,在系統裡,記者看到,和紙質証明相對應的,該農戶的收費金額、存欄頭數、收費標准、收費憑証編碼等很清楚。繼續點開,還能看到該農戶在這段時間的所有養殖行為詳情,比如母豬產下豬仔情況,出欄前檢疫証明情況等,都可以隨時查看。
最近一個月,系統內記錄了1053戶養殖戶的生豬養殖污染處置費繳費登記信息、57戶養殖戶能繁母豬的收費登記信息,同時由於數據實時更新,系統基本實現了從仔豬出生免疫、出售檢疫、屠宰檢疫的全程實時動態管理,為相關部門提供詳實可靠的決策依據。
此外,該系統已與農業部動物追溯系統聯網,能更大程度地保証豬肉來源的可靠,一旦出現問題,也能更准確、迅速地追溯到源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