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李烈
“为什么盯着课堂不放?”对记者这个问题,李烈的答案是: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是学校课程内容实施的主阵地。
这些年李烈从未离开课堂,最多时一学年听课二百余节。“听课132节,评课百余节。虽然身兼数职,但繁忙中始终关注课堂,钟情研究。引领的同时更是享受着这样一群美丽养眼的女老师们、蓬勃大气的男老师们和智慧可爱的同学们共同构成的那生生互动、生命灵动的课堂。”李烈2013年的述职报告充实而深情。
李烈认为,课堂不只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更是师生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碰撞,是全人、整体的发展与体验。因此,实验二小“生本、对话、求真、累加”的课堂文化中,“教师勇敢地退,适时地进”的行为凸显着以学生为本,“问题”、“生成”与“生生互动”成为了今天实验二小课堂的一大特色。
这样的课堂不仅给了学生终身受益的素质,也使教师在不断的自我挑战中快速成长,仅以北京市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为例,实验二小11位教师荣获一等奖,位居北京市之首。
2010年,在主题沙龙基础上开发的“主题研究课”,成为学校在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中最有价值的尝试。“主题研究课变学科教学的‘窄而深’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宽而融’,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因此而逐渐形成的多维立体的思维方式则是终身受益的品质和素质。”这是李烈对“主题研究课”价值的阐述。
西城区长安小学是实验二小教育集团的成员校,校长胡兵带领团队实践主题研究课活动后感慨又兴奋地说:“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甚至家长的状态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多年来,有太多的老师给了我太多的‘感动’。”采访中,李烈接连说了好几次“感动”、“感谢”。
实验二小的师生们都记得:任何一个教师获奖了,李烈都会对他们说感谢;任何一件关乎实验二小荣誉的事,李烈都会感动。
双鱼座的李烈说,自己是一个有感悟力的人。这种能够较强感受他人的能力,不知不觉渗透到她的管理中:她提出“扬长学说”,用一个人,不是去改他的缺点,而是要“扬”他的长处;她建章立制,但在有些制度的执行上,她却可以模糊处理,因为她相信“浪子回头金不换”;学校发生非原则性问题,她会适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在原则性问题上,在涉及学校文化主流的问题上,她却坚决不让步……
实验二小的副校长芦咏莉评价:“李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科学与人文的平衡创造出管理艺术,尤以她的艺术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和人生的智慧。”“是因为她在科学管理中蕴藏了伦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对此这样补充。
刚柔并济的管理作风,一如亦柔亦刚的李烈其人。这一点有两个典故佐证:在“李烈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上,一位中学校长在会上向李烈赠送了一幅字画,称她为“侠肝义胆,淑女风范”。一位深圳的校长同行,称她为“李哥”。而李烈自己的理解是:校长的魅力中应该有科学的管理,还要有内在的知性的权威。
“李烈身上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记者问在李烈身边工作了13年的副校长华应龙,他深思良久,用了四个字:慈悲为怀。
佛经上,慈悲为怀的解释为: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如此禅意的回答,足以见李烈教育建树之外的人格魅力。
这一点,恰好与李烈自己的人生准则相融共鸣:修行自己,善待他人,一切适度。
今天的李烈,思考得更多的,不再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因为身兼国务院参事,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小学教育专委会理事长等诸多角色,她有更多的责任在身,她说,“我们自己就需要对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有思考,不但有思考,我们还需对教育及教育的发展有前瞻性的思考——即,面对未来的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今天的教育应承担的使命。”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