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有一片明净的天空,半夜醒来的时候,摒弃人世纷扰,有一个可以和大师对话的去处,是件挺幸福的事。” 从上初二接触物理到现在三十年了,物理一直是郑永明的信仰,是他人生追逐的“女神”。今年4月他的物理论文《论金属材料的速度极限》被《物理教师》录用,随后惊喜不断,又有四篇论文在相关物理杂志上发表。
不惑之年的郑永明,老家在山东青州,小时候家境不好,初中毕业便辍学务工。郑永明生活在两个平行世界里。一个他是起早摸黑,为生计奔波的粗人,他当过安装工人、水暖工,现在开着一家门市,卖着建材,农忙的时候也在地里干活;一个他是总在夜深人静时向世界投去好奇目光不断发问的人,书在床头,纸笔随身,每有问题和灵感他都随时记下。
初中毕业却接连发表物理论文,他追逐自己的信仰,完成梦想,收获快乐。
15岁辍学 心中最深的遗憾
梦想却并未破灭
才44岁的郑永明头发已经花白,微微驼背,目光柔和。骨节突出的手指是生活给他的印记,额头上深深浅浅的皱纹像是年轮……看着这张平凡不能再平凡的脸仿佛时光穿梭,那年他15岁。
1985年,15岁的郑永明初中毕业,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家里贫寒,他也不想再和家里要钱,他对父母说“不想受学校约束,想到社会上试试身手。” 原本想着等挣了钱就再回到学校,但这一离开就再也没有回归校园,这也是郑永明心里最深的遗憾。
“小时候,很喜欢研究有意思的现象。那些在磁铁上面隔着纸片跳舞的铁屑,那些随着季节无声枯荣的花花草草,那些定时回归的彗星、步伐整齐的太阳系以及绚烂无垠的宇宙,都是我热爱的对象。”怀揣着这份最初的热情,经历过人生坎坷的郑永明并没有放弃梦想,而是将研究物理现象奉为自己的人生信仰。
与儿嬉戏 玻璃球撞碎
却擦出灵感火花
郑永明是个好父亲,他将所有的爱给了儿子。和儿子在一起,他更像是一个小伙伴,儿子也更像他的另一只眼睛,和他一起看这个世界,一起向这个世界发问。7岁时的儿子最喜欢玩玻璃弹珠,郑永明便陪他玩。一天,两只玻璃弹子在发生碰撞时,有一只破裂了。
儿子问:为什么破裂?
回答:撞击力大于结合力
问:速度再快会怎样?
答:粉碎;
问:速度再快呢?
答:可能熔化;
又问:再快呢?
……
这个问题缠绕着父子俩好几年。“物理必须有数据、有等式,必须得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研究的过程并不顺利。但我并未因解不开答案而苦恼,而是越思考越快乐”,郑永明和儿子最终找到了合理的答案,他把撞击力换算成动能,把熔化换算成内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列出等式。通过计算,他们得出了金属物质都是有速度极限的,而我们熟悉的金属金、银、铜、铅、铝的速度极限值分别是526.0m/s;665.2 m/s;899.8 m/s;291.6 m/s;1077.8 m/s。
得出结论让父子俩欣喜若狂,但讲明白让别人理解却是另外一个难题,对于两个初中生而言,写成论文并发表不是那么简单“先是依样画葫芦,照着人家论文的模版往上套,八投其稿而不中,十易其稿而不成,好歹我骨子里有股韧劲,写不好继续改,我就这样不放弃。” 为了表述清晰,让读者理解,郑永明特意买来国外专门介绍论文写作的书籍。写论文那段时间,郑永明又着急又上火,“有的编辑部审稿速度很快,一两周就有回复,有的则要三个月,有的干脆没有回复。那段时间都变得强迫症了,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邮箱有没有编辑部的回信。”
终于,在2014年4月的一天,他收到了《物理教师》的回复,“论文已录用。”这让郑永明父子俩激动坏了。 “这么久的心血没有白费,我的物理信仰不是遥远的梦了。”
而这一天,距离当年陪儿子玩玻璃弹珠已经整整过去十年。
《物理教师》是一本致力于促进中学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刊物,这次的突破,也让郑永明随后的论文写作路顺了不少,论文《焦耳实验的疏漏》发表在2014年《物理通报》增刊上;《相对论中质素关系的适用范围》发表在2014年《中学物理教学参考》8期下月刊;文章《给我速度,我能点燃大海》被录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1期下;《试论物质的温度极限》被录用于《湖南中学物理》11期。记者曾就郑永明的论文专门咨询过一位物理学博士,虽然他认为其中有些观点可以商榷,但他很诚恳地表示,如果是初中毕业能写出这些确实不容易。
自比向日葵 一心向光明
诗是他另一个信仰
诗是郑永明另一个信仰,他曾给自己写了一首诗《向日葵》,他将自己比做向日葵。生活虽然偶有不如意,但他都能从容应对,乐观处之,心向光明。
《向日葵》
雨稀地贫无怨声,
风沙拂面笑从容。
谁人身后无背影,
只是一心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