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坦言,目前階段,家長、學生、老師都處於有些“茫然”的狀態,“現狀是,三大課的關注度很高,但6個小科目也沒放鬆,家長們因為擔心、焦慮,讓孩子們學得比以前更多了”。
去年9月,在新高考方案公布之后,上海市教委曾對“新高考火了培訓機構”的報道作出回應,呼吁家長應鼓勵孩子把最珍貴的時間花在更有意義的全面發展上,盲目補習完全沒有必要。
上海格致中學校長張志敏也反對“門門補”,“改革細則還沒出來,補什麼?”他說。
中學更加青睞“全面均衡發展”的學生
忙著應對新高考的不只是學生和家長,中學也在調整和改變。
張志敏告訴記者,去年9月,格致中學對高一學生進行了一次意向摸底,並著重在3個方面進行應對。第一,在師資安排上,由於學生們所選的“小三門”組合不同,班級建制要重新排、師資也重新排﹔第二,摸索實行“走班”,讓學生自主選課,並出台不同的課時組合供學生選擇﹔第三,重新安排大小教室的空間使用。
上海進才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孫翔老師告訴記者,雖然課程標准尚未下發,但高一語文教學已經就新高考作出改變,“課外閱讀現在作為重點課來上。”學校現在每周一節閱讀課,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摘抄點評,並每月要求學生看一本推薦書,去年12月的推薦書是《蘇菲的世界》。
一個基本判斷是,未來上海高中會實行“走班制”。“學生每天來上課,沒有固定的教室,把書包往衣櫃裡一放,按照自己的課表去各個教室上課。”張民選樂見這樣的改變,“英國高中給學生提供60多門課,我們還是這些課程、這些老師,形式變一變而已,肯定能做好。”
與此同時,高考改革的風向標也在影響著上海高中的中考招生理念。
據上海媒體報道,最近,上海一些示范性高中開始為中考自主招生“預熱”。上海交大附中校長徐向東坦言,在今年的招生中,會“鎖定”那些初中學校潛在的“10A”生,對偏科生說“不”。他眼裡的“10A”生就是在各區初三一模考排名前列的學生,各科成績優秀,全面均衡發展,基礎扎實。
復旦附中自主招生中有4條標准,第一條就是“學業基礎要好,大概在同齡學生中排名前5%左右”﹔上海中學則明確提出“淡化競賽,關注潛能”。
准備不足的高校或將“招不到人”
根據上海新高考方案,將來高校招生可以對3門等級考試作出“入門性”要求,學生滿足其中任何1門,即符合報考要求。
這對高校招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多數已經適應“電腦拉分、劃線”招人的高校,如今必須學會“自己招人”。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上海的一些高校已經開始為新高考招生作准備。
上海大學招生辦主任葉紅最近組織一批招生教師一起分析研究學校所處的地位,“按照等級制的比例分析一下,以往上大招到的學生大致在一個什麼位置,以此為依據再適當放寬一些,作為對一門課程等級的要求。”
並不是每一所高校都作好了准備。一名參與上海方案制定的教育界人士告訴記者,可能會有一些“吃不准”的學校主動放棄對“專業課等級”和“綜合素質評價”方面的要求,“啥要求都不提,直接按老辦法,僅用高考成績作為唯一依據招生。”
這樣做的好處是,學校不至於因為標准定得過高而招不到學生,且能做到“完全公平”。但損失是,學校可能很難招到適合自己學校、適合自己學科發展的學生。
“這就倒逼著那些還沒給自己明確定位、不清楚要培養什麼人才的學校去思考,你想招什麼人、你能招到什麼人、你要培養什麼樣的人。”上述人士預測,未來或許會出現因標准制定不當而招不到人的高校。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