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13.9%受訪者認為家長是因“孩子喜歡”而報課外班
網絡上曾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5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少年宮﹔7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奧數班﹔15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重點中學﹔18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高考突擊班﹔23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公務員﹔32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非誠勿擾》……
家長對孩子的愛,總是“為你好”。調查顯示,盡管有52.0%的受訪者認為“應該讓孩子自主發展興趣,而非被動接受培訓”,但隻有13.9%的受訪者認為家長是因“孩子喜歡”而選擇課外培訓班。
北京李女士就是典型的“道理都懂,實際卻辦不到”的家長。從孩子出生開始,她就開始自學蒙台梭利教育理念,還買了各種暢銷的育兒、教育書籍,有空就會看。但真到了“上戰場”時,李女士卻成了自己所不齒的“應試家長”:每到休息日,就摁著孩子學鋼琴、練作文。寒暑假必報各類培訓班,“孩子喜歡玩游戲,我總不能給他報個電腦游戲班吧?不可能全憑孩子的興趣給他報班。”李女士說,每次報興趣班前,她都會和孩子班上的其他家長或者單位同事一塊兒商量,看看到哪裡上課合適。
調查顯示,有53.3%的受訪者認為家長因“跟風”選擇課外培訓班,48.8%的受訪者認為是為了“培養孩子興趣”,47.3%的受訪者認為是“升學加分驅動”,另有18.9%的受訪者選擇“聽從老師建議”。
董蕾是上海市中福會少年宮的一名工作人員,她的孩子正上小學四年級,至今,孩子隻在少年宮裡上過美術班,從未到其他任何機構上過“語數外”補習班,“我們做少兒教育的心裡都有數,我們的孩子都是‘散養型’的。”
據了解,上海中福會少年宮已有60年歷史,從60年前開始,這家青少年課外活動中心就以“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為己任,堅持在品格素養方面培養孩子。董蕾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大多數把孩子送來的家長都是抱著“培養孩子興趣”而來的,孩子上幾天課后,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退班、換班的情況都有。
在江蘇省無錫市青少年活動中心,中心主任張燕,經常見到嘟著嘴巴,嚷嚷著要上跆拳道班的孩子。“孩子給家長提要求,你給我在外面報一個作文班,我就要自己再報一個興趣班。一個語數外課程,配套一個興趣班課程。”張燕說,無錫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從2010年建成至今,年年報名都是爆滿,其中以美術、舞蹈項目報名者最多,其次是少兒英語班和跆拳道班。
張燕說,確實有不少家長是“跟風”或“考慮升學加分”來給孩子選擇興趣班的,但據她觀察,抱著這些動機的家長和受“孩子喜歡”支配的家長大概各佔50%,“因為我們這裡隻有興趣班,沒有語數外補習班,大多數家長本來就是抱著讓孩子‘玩玩’的心態來的。”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