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4日电(实习生柏荷)自己动手测量声速,观察溶液表面神奇的张力,自组显微镜,动手做航模……11月1日,来自本市的近万名初中生分别走进本市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等资源单位,参加本市从新学期刚刚实施的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昨天和今天,全市共有8890名初中生到各资源单位参加此项活动。
“大学实验今天我来做”
11月1日,早晨八点,来自本市9所学校的9名初一学生便“如约”来到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今天他们要在大学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测量声速。
在这节实验课中,北京科技大学配备了两名老师,都是该校本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一名负责主讲,一名担任助教。在每名学生的实验桌上都配备了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和声速测量仪。
负责主讲的刘尚通过许多生活中的实例先给同学们讲述了什么是声源,声波怎样传播,波长和频率究竟是什么,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哪些因素有关,然后他和助教钱志恒分别带着同学们熟悉面前的三台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使用技巧。
刚开始,有些同学感觉还较生疏,但动手操作了几次后便逐渐“上手”了。通过老师的讲解,这些同学要在基本理解声速的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自己通过信号发生器输出一个4万赫兹的声波信号,然后调节示波器并观察屏幕上得到的波形,再调节声速测量仪的鼓轮,在实验报告中用语言文字描述波形的变化过程,并记下相应的刻度读数。最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声速,看看自己亲手测量的声速和理论上声速(340米/秒)有无差距。
9名同学的测量数据各不相同,有的还相差很大,但每一名同学都相信自己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