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
人民网>>教育>>正文

近万名初中生参加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3】

2015年11月04日14:09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据友高教育负责人介绍,这节课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并指导他们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插拔集成电路时要非常小心,要将所有集成电路的引脚对准小孔,均匀用力插入。需要学生有耐心,要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在本市推出的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中,像这样打破部门壁垒,穿越资源边界,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科学实践资源已成常态。在北京现代职业学校,北京卫青文化创意公司负责人李杨介绍,今天到现场授课的教师既有来自资源单位教研团队的教师,也有作为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基地的北京现代职业学校提供的专业教师,同时还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讲师。

精品课程为初中生“量身定制”

在北京科技大学,今天这些初中生所做的实验其实都是北科大本科生们要做的实验,而实验材料都是本科生实验教程的“精编版”。

负责主讲的刘尚告诉记者,学校为了保证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顺利实施,每一个实验都对原来本科生用的实验教程进行了精心编排加工,去掉了比较复杂、初中生难以理解、把握的因素,使整个实验过程简化了,“这样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只要他们大致有个印象,会动手,能根据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分析,这节课的目的就算是达到了。”

自从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推出后,有些家长对于资源单位能提供什么样的实践活动尚存在一丝担心。但在两天来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中,资源单位为初中生“量身定制”的这些精品实验课程让他们从动手实践中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在北京现代职业学校活动现场,唐云祁就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负责为学生们讲解“科学探案”系列课程的讲师之一。他告诉记者,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活跃而热烈,对他提出的各种问题都十分积极地反馈和回应,且“比他想象得要聪明、领悟知识十分到位、一点就通”。

据唐云祁介绍,“指尖的奥秘”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精选课程之一,开设的初衷是想将关于指纹的科学和深层知识传递给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课程内容先是观察自己指纹的“斗”,再从5个不同的指纹中找出自己的指纹,然后应用到具体的案例中。“观察‘手斗’、找指纹,这其实就是专家检验指纹的一个缩影,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引导,对学生兴趣的引领……”唐老师告诉记者。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柏荷(实习生)、熊旭)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