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评论:要靠培训飞上枝头,先看孩子是否适合飞

耀 琪

2014年07月25日19:43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评论:要靠培训飞上枝头,先看孩子是否适合飞

  什么是培训班选择困难症?昨日城中媒体如此描述一名家长的困惑:暑假带着孩子去培训机构报名,从1楼跑到4楼,看过几十种培训班信息,像无头苍蝇般到处咨询,每样都想参加但每样都有顾虑,无法拿定主意。民调显示:超八成网友认为自己了解孩子,但三成网友承认对孩子没有规划。

  在传统观念中,学生的成长靠学习,教师的本质是育人,二者是长期春风化雨、磨砺提高的过程,并不存在两个月的“速成法”。但如今在社会机构中却压缩成培训和被培训的关系。这种逻辑,就是把学生当坯胎,似乎用模具搞两个月就成型并批发出去。这种商业化教育手法确实有其针对性和实用性,自然最受家长欢迎。因为每一个家长都会希望一分投入一分产出,都想把暑假时间利用最大化,为将来积累竞争筹码。说得远些,大部分成年人不都是这样规划人生的吗?没有可见回报的事情,是不会去投入的。

  学生成才,既有素质能力的层面,也有人格灵魂的层面,前者常常用指标分数来量化,即使难以量化,也可以通过诸如展示和表演来表现,比如舞蹈和绘画。但在前一个层面,许多培训机构究竟有多优秀的师资能力,有没有一对一的教学,都决定了孩子是来学东西还是来混日子的,其差别很大且不易评估。至于精神灵魂层面,虽然一些机构也发明了所谓的拓展培训、心灵教育之类,但绝对也不是短期能“培训”出来的。

  成年人因为思维模式已经固定化,导致只能通过修修补补来“完善自我,追求超越”,这就是社会培训的“魔术式”理念,类似能让你经过几次魔鬼训练就能变成销售高手那种。相比之下,学校教育似乎显得很不“实用”,因为它传授的都是基础性的文化能力,甚至也不精彩不活泼。家长常见误区就在于,视学校教育为大路货,非要另辟蹊径去寻找孩子提升之路。于是,成人模式就会落在尚未成型的孩子身上,比如为了应对入学面试,就去参加各种口才演讲培训班之类,这种思维就和为了毕业找工作让女儿去整形美容没有分别。

  培训市场看起来很繁荣,但是能真正促进孩子人格素质飞跃的机构其实是凤毛麟角的。当家长不懂得选择的时候,不妨好好审视自己孩子的禀赋特质,在做加法之前,先做做减法,看看自己的孩子最核心的竞争力藏在哪里,能否加以升华。最后就会发现,个体蕴藏珍贵的特质,其实是粗放型的社会机构无法代行发掘的,唯有靠家长的耐心和长期的努力来磨砺。

(责编:郝孟佳、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