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高考频道_教育频道_人民网_权威全面报道高考

2014北京高考语文试题与解析 【4】

2014年06月08日09:50        手机看新闻

阳能光伏装置发电、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等示范项目建设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河北省考察时,专程来到光伏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国家政策的扶持极大鼓舞了我国正在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

(北京科技报/2013 年/7 月/8日/第 053 版 专栏 )

现代文阅读

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叶廷芳

废墟这两个字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同胞的心目中还只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一个被人厌弃的场所,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 市、村庄遭受破坏或天灾后变成的荒凉地方”;《辞海》的解释也是简单的一句:“受到破坏后变成的荒芜的地方。”连个主语都没有:是什么遭受破坏?是一块稻 田,还是一条水渠,抑或一片树林?这些东西遭受破坏的结果只能叫荒地。诚然,按照中国文化去理解,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 样的理解就很不够。须知欧洲自近代以来“废墟”这个语词的含义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被赋予了文化和美学的内涵,变成了学术概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 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随着人的自我意识在“神”面前的觉醒和对古代伟大哲学思想的发掘和发扬,使这样一种宏伟的追求成为了可能。这使得文艺复兴成为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充满朝气的时代氛围里,人们对前人伟大创造的历史证物,哪怕只是一方残垣断壁,一堆碎石瓦砾,也刮目相看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其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欧洲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工业发展,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反应,尤其在德国浪漫派那里引起强烈的反响。他们厌恶工业化的喧 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 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但这无损这件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她依然与无头胜利女神以及蒙娜丽莎一起成为卢浮宫三件镇馆之宝,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也为 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把废墟当荒地,一见残破就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甚至铲平重建,那是一种愚昧的行为,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当年拆毁宏伟的古都城墙毫不痛 惜,今天又以重修的行为破坏伟大的长城废墟,修了一段又一段,孜孜不倦,还自以为荣。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一种幼稚性的 对文物的破坏,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除旧布新”、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欧洲 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4个德国人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 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啊”的一声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两对 夫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殷荫(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