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

李京燕:与学生一起“玩转”地理【2】

2014年05月21日14:11    来源:现代教育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李京燕:与学生一起“玩转”地理

“中学的学科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梳理出清晰的学科主线、把握准学科的核心方向,实践训练学科基本方法,不断强化地理视角、地理思维和地理的应用价值。”——李京燕

“地理思维”成就“未来视角”

在文科生的心中,地理是一门相对偏理科的学科,也是许多文科生感到有点“搞不定”的学科。然而,李京燕老师的学生们却能够做到在地理的世界中游刃有余,其他学科的成绩也不错,其原因在于对学生“地理思维”的训练。

李京燕认为,无论教材知识多么丰富、繁杂,只要“教什么”的主导思想清楚,千变万化的知识只是承载思想的载体,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只要经历了核心思想的思维训练,就拥有了从地理视角应对未来世界的本领。”

“每天看图十分钟”

李京燕老师的许多学生在毕业多年之后,仍能保持一个习惯——每天看图十分钟。这是李老师在高一的第一节课对学生们做出的要求。

“学地理,地图是工具。”李京燕老师总是将这句话挂在嘴边,“每天看图十分钟,这张地图就会潜移默化地印在你的脑子里。如果你对世界了如指掌,你就会自信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而针对看图的方法,李老师主张每天沿着一条线路看,比如红军长征的路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几大战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甚至唐三藏取经的路线等,“在看地图的过程中,思考这些地方的政治、经济、农业等方面的背景。”

除了“看”地图之外,李京燕老师还会在课间的时候鼓励同学们聚在一起,选某条经纬线“走上一圈”,聊聊“途中”会涉及的地形地貌和人文地理特征;或是让学生们拿张纸,剪一个洞,随便放在地图的一个地方,然后把这个地方放大,用各个圈层去分析它的区位因素。

李老师曾经的学生韩骁,2007年从北京四中毕业之后,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她说,“高中所训练出来的‘地理思维’,使我在后来的哲学学习和文本分析上,同样受益匪浅。”

同样受益于李老师的“地理思维”的2007届毕业生李想,至今看到地图仍忍不住品味一番,“我会想到地图中所标注区域的人生活在怎样的地形、气候之中,他们会从事怎样的农业、工业活动,城市的布局又是怎样……”

“独特的区域分析方式”

在李京燕老师的课堂上,听不到慷慨激昂的话语,也看不到因为幽默的语言而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的场景,“上了李老师两年的地理课,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没有一节课能称得上华丽,但总能在她平实的讲述中发现惊喜。”学生韩骁这样说道。

在讲区域综合治理的时候,李京燕会让学生们自己挑选一个区域,然后一一把要素叠加上去,经纬度、海陆位置、圈层、地形、地貌、气候、人类活动……这种授课方式特别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尤其是一些平时喜欢玩电脑游戏的男生,他们会有一种玩“模拟城市”的感觉,仿佛每个区域都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而且比玩游戏更有成就感。

“在这种‘玩儿’当中,很自然地就会掌握一套解构区域、重建区域的方法。”韩骁说,“我对这种学习方法非常热衷,乐此不疲,以至于每天晚自习一到天气预报时间就利用那短短的几分钟考验自己分析区域的能力。即便到两年后的今天,这套思维程序都是我在碰到地图时一个自然而然的反应。”

在学生们的印象中,李老师的课总是用问题串起来的。2003届学生穆峥至今仍记得李老师讲城市区位选择的时候,讲述了鲁尔工业区发展变化的历史:为什么鲁尔工业区能够发展成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为什么随着技术的发展鲁尔区衰落了?鲁尔区又是怎样复兴的?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中国的哪个地区和鲁尔最相似?这一连串的问题在同学们中间引发了激烈的讨论。“那一刻的讨论与思考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具体的内容也早已记不清楚,但沉淀下的财富——智慧地发问、不懈地求索,将使我受益无穷。”(记者 郑欣)

上一页
(责编:实习生 唐超男、熊旭)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