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卸下博物馆的“高大上”:你可以这样带娃看博物馆【2】

2014年05月15日08:18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卸下博物馆的“高大上”:你可以这样带娃看博物馆

  3

  学会放弃 轻装上阵

  很多时候我们进到一个博物馆,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就是想要把整个博物馆都看遍,或是要把所有的珍品都看完,否则就觉得这门票不值,或是觉得来一次没看到哪件珍品就太过于遗憾。之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有时去卢浮宫里晃荡,经常看到一些亚洲游客,急匆匆地看着导览图,跑到一个厅,拍了张照片,继续赶路…… 估计珍品是都拍到了,但是没有一件被他欣赏了。不欣赏也罢,但是带着孩子可千万不要这样做!

  我们应该让孩子觉得参观博物馆是一件放松、愉悦的事情,而不是如通关游戏般去完成任务。参观中最好不要带过多的随身物品,大型博物馆一般都设有存衣处。看展览很累人,走走停停,还要阅读及欣赏,我建议带孩子参观展览,最好不好超过一个半小时,如果你和孩子都希望在博物馆里度过更长的时间,可以先去咖啡厅休息一下,给眼睛和大脑都换一下篇章,然后可以再继续看一点。总之,一味追求珍品是意义不大的,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它为什么是件珍品……在一次参观中,也许一件不起眼的作品抓住了孩子的心,那为什么不留下来多享受一下呢?

  4

  激发好奇 创造互动

  博物馆里最不缺少的就是艺术品,可是如果让孩子们一味地去被动地看这些作品,他们很快就会失去兴趣,脱离参观状态,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从一种被动的状态转变为主动的发现。怎么做?我来举个实例吧,因为在巴黎期间正好遇到国内好朋友一家,我们有次一起在圣心教堂,当时有弥撒且圣心不许拍照,我们只能安静地聆听美妙的声音。教堂的祭坛后有一面很大的马赛克所拼出的包括耶稣像的丰富画面。我拉着小朋友往外走的时候,正好看到离我们很近的地方有一些马赛克构成的图纹,我带她走到跟前,告诉她这是石头做的“拼图”,叫马赛克,让她看离我们很远又在高处的祭坛后的大图,远近两种马赛克的认知感。我告诉她:画画不一定要用笔,其实石头也可以,不过好辛苦,你可以想想那幅大画要拼多久。她说:好几天呢吧。我说:嗯,有可能,但是那就得很多人一起,不吃不喝的,一直拼啊拼,不然好几天肯定不够,也许得好几个月、一年呢……让作品成为我们谈话的载体,让作品带孩子们去幻想一些场景,也可以让孩子带上一个小本子和笔,去记录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不同的引导方式。所以对事物能够产生正面的好奇心,就像是有了一把万能的钥匙,让孩子们去寻觅艺术的宝藏。(侯伟,巴黎圣德尼第八大学造型艺术摄影学及当代艺术硕士,法国瓦朗西纳大学视听学硕士。于2011年初和法国艺术家Stéphane Maggiacomo在北京创建了小艺术家工作室,策划并实践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家长随想◆

  打开那扇通往自由的门

  我们的孩子,一定要当画家吗?当然不一定。学画是为多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不学画的也可以欣赏画。对我而言,带孩子进美术馆、音乐厅,其实是为了一种自由。我希望我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禁区,希望他们长大以后,穷困的山区可以住,街边小摊可以坐,万人演说可以讲,高雅场合也能自如。这是一个妈妈很奢侈的妄想。

  我们常希望人生的经验更加丰富,而艺术馆无疑能大大拓展我们的人生体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和别的地方的人如何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同样题材在不同的时代与画笔下,可以有如此多的呈现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某些艺术家在生命和美学里永不止步的探索追寻。我们可以看到,在画框之内,世界的意义竟然可以颠覆、歪曲和延伸。

  我带孩子进美术馆,不只是为了眼睛享受,所谓传统的“陶冶情操”。我更贪心一点,是希望在他们将来的生命里,打开一扇通往自由和无限的门。是否穿越是将来他们自己的事,不过希望他们会对艺术有尊敬亲近之心——得知道,世界还有另外的样子。

  现在很多父母有带孩子看艺术品的意识了。我自己在博物馆里很多事儿,经常观察那些带孩子的家庭,甚至会给父母出主意,跟孩子随便说几句。

  大多我遇到的父母跟小孩子讲得最多的话是:“快看快看,人家画得多细啊!”再有一半会加上:“你也好好学学。”大多父母还会本能地指点画面的细节让孩子去看。

  我想建议说,请家长们千万不要不懂装懂,与其煞有介事地跟孩子念念导览上的文字,当做权威知识来让孩子听,不如跟孩子一样,放下姿态,不懂就是不懂,不觉得好就是不觉得好。如果你自己觉得“人家画得真细”,感慨并讨论,就很好,不用非要孩子跟着你的思维方式,跟着你的手指头去看。

  真心想给孩子介绍更多文史知识,就必须提前做准备。不做准备而去,又确实不懂艺术的话,我们跟孩子就是平等的游览小伙伴。

  请孩子不要大声喧哗,是博物馆基本礼仪,可不要因此扼杀孩子讨论的欲望。他们的问题可能很奇怪,很不“艺术”,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来一次美术馆,发现了古代人衣服没扣子而是系小带子的,往大了说也是人类学知识吧。如果记住了展线当中是有安全出口的,往大了说也是建筑设计的知识吧。

  勇敢地、开放地、尊重地跟孩子一起讨论吧。在博物馆里,我时常遇到孩子问家长问题,家长根本就装没听见,彻底忽略。我理解这些家长可能是不好意思对高深的知识乱加议论,可是,我们带孩子来博物馆,不是为了敬畏,是为了亲近的,如果自己不放松,很难把孩子带进门。我们的教育里已经有太多的标准答案和权威知识,就让看画,变成最基本的感官与知识的游戏吧。

  有次面对一幅基督诞生的画,我听到妈妈在对女儿讲,你看牧羊人来看望刚出生的小宝宝。她说得对,因为她看了画的标签,说是牧羊人。可画面上呢,有一只狗,妈妈过于尊重文字标签的“知识”,特别自然指给孩子看说,你看,那就是一头羊!小姑娘有点愣,盯着看了会儿,我忍不住了,跟她说,这是牧羊人带的狗,然后问宝贝,为什么牧羊人带狗呢?孩子自己想到,因为狗能帮助牧羊人嘛。那位妈妈是好妈妈,认真而和善,如果她可以突破那一点点“知识”的压力,摆脱掉“我得给孩子讲点什么”的任务,她自己也许能看出更多来。(郝燕,亲子活动专家,9岁女孩的母亲,出品制作系列亲子音乐会、儿童剧等,著有《玩是最好的教养》,个人微信订阅号:稚得其乐工作室。)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郝孟佳、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