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13.9%受访者认为家长是因“孩子喜欢”而报课外班
网络上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公务员;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家长对孩子的爱,总是“为你好”。调查显示,尽管有52.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让孩子自主发展兴趣,而非被动接受培训”,但只有13.9%的受访者认为家长是因“孩子喜欢”而选择课外培训班。
北京李女士就是典型的“道理都懂,实际却办不到”的家长。从孩子出生开始,她就开始自学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还买了各种畅销的育儿、教育书籍,有空就会看。但真到了“上战场”时,李女士却成了自己所不齿的“应试家长”:每到休息日,就摁着孩子学钢琴、练作文。寒暑假必报各类培训班,“孩子喜欢玩游戏,我总不能给他报个电脑游戏班吧?不可能全凭孩子的兴趣给他报班。”李女士说,每次报兴趣班前,她都会和孩子班上的其他家长或者单位同事一块儿商量,看看到哪里上课合适。
调查显示,有53.3%的受访者认为家长因“跟风”选择课外培训班,48.8%的受访者认为是为了“培养孩子兴趣”,47.3%的受访者认为是“升学加分驱动”,另有18.9%的受访者选择“听从老师建议”。
董蕾是上海市中福会少年宫的一名工作人员,她的孩子正上小学四年级,至今,孩子只在少年宫里上过美术班,从未到其他任何机构上过“语数外”补习班,“我们做少儿教育的心里都有数,我们的孩子都是‘散养型’的。”
据了解,上海中福会少年宫已有60年历史,从60年前开始,这家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就以“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为己任,坚持在品格素养方面培养孩子。董蕾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大多数把孩子送来的家长都是抱着“培养孩子兴趣”而来的,孩子上几天课后,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退班、换班的情况都有。
在江苏省无锡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中心主任张燕,经常见到嘟着嘴巴,嚷嚷着要上跆拳道班的孩子。“孩子给家长提要求,你给我在外面报一个作文班,我就要自己再报一个兴趣班。一个语数外课程,配套一个兴趣班课程。”张燕说,无锡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从2010年建成至今,年年报名都是爆满,其中以美术、舞蹈项目报名者最多,其次是少儿英语班和跆拳道班。
张燕说,确实有不少家长是“跟风”或“考虑升学加分”来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但据她观察,抱着这些动机的家长和受“孩子喜欢”支配的家长大概各占50%,“因为我们这里只有兴趣班,没有语数外补习班,大多数家长本来就是抱着让孩子‘玩玩’的心态来的。”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