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中小學>>北京市中小學>>2015年北京教育改革 讓學生有更多獲得感>>課程改革
人民網>>教育>>正文

芳草地國際學校語文、音樂、美術學科整合課初探

2015年11月14日18:50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一 育人的需要

芳草地國際學校有58年的歷史,是一所底蘊深厚的學校,是一所浸潤著書香的學校。該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國家,他們的語言、習慣、歷史、文化各不相同,在這裡形成了一種多元的文化現象,決定著其多元的芳草課程教育學生。

芳草地致力於把芳草學子培養成為既具備東方傳統優勢,又能吸納西方教育精華的國際化孩子,因此其課程設置就需要更多關於這方面的思考和嘗試,讓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表達。

芳草課程著眼於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課程設置中運用 “整合”和“拓展”的思想,構建科學與人文結合、中西文化結合、課內外結合、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的體現文化融合且充滿活力的芳草課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語言與藝術兩個領域有著非常重要的分量。在這方面,學校加大了傳統文化的學習力度,多學科、多角度開展多種活動。

二 課程的本質

2014年11月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改進意見》中強調,今后,北京中小學將在教學中增加古詩詞、漢字書法、楹聯以及紅色經典等內容的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課標中也強調: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無論是“改進意見”中的“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還是“課標”中的“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都無法在語文這一單一課程中很好地完成。

2015年7月下發的《北京市實施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基本要求”中的第一條指出“充分發揮課程的整體育人價值,體現培養目標、課程標准、教材、教學、評價的整體性、一致性和協調性,關注學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課程設置”中也明確指出 “要關注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以及學科內、學科間的聯系與整合,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要求中小學校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於10%的課時用於開展校內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該類課程可以某一學科內容為主,也可綜合相關學科開展。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教科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主任,褚宏啟教授也強調要想進一步平穩推進課程的改革,還須以“五個穿越”為手段來提升課改品質,即穿越學段、穿越學科、穿越環節、穿越隊伍、穿越場所。其中穿越學科就是要統籌各學科,特別是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學科的育人優勢,提升數學、科學、技術等課程的育人價值。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配合,發揮綜合育人功能。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課程是為了人的發展,而且是要促進人良好發展,這才是課程的本質,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作用。無論是單學科的發展要求還是課程的整體設置,多學科融合的課堂更具優勢。打破傳統的教學桎梏,構建開放型教與學模式。加強學科教學內容與社會、自然的聯系,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嚴格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按照學科特點,把課堂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學習到更多鮮活的知識和技能,才能適應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才能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才能充分體現出課程整體育人的功能和價值。

三 學科的特點

語文、美術、音樂這三個學科雖然教學的側重點不同,表現的形式不同,但是都有共同的特點——注重情感中“美”的教育,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

德國美學家費歇爾說過:“人的各個感官不是孤立的,它是一個感官的分枝,多少能相互代替,一個感官響了,另一個感官作為回憶、作為和聲、作為看不見的象征,也就是共鳴。”語文、音樂、美術三個學科從不同的角度調動了人的各個感官,彼此間可以產生共鳴。

語文學科通過語言文字的描述,讓學生在細細品味文字的過程中,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美術學科是讓學生用畫筆通過不同的畫法,來表現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音樂學科則是通過節奏、韻律來表現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這三個學科都關注的是人的內心情感。很多人都有過快樂時情不自禁一個人大聲唱歌的感覺,也有過面對奇美時想把一腔的興奮揮洒在紙上的沖動,不論是什麼人,激情是沒辦法禁錮的。一個個音符從耳邊跳過,一張張畫面在眼前流淌,一篇篇文章在筆下躍然紙上……無論是畫、樂、文,其實人們心中充溢的,都是豐富的情感。

語文、音樂、美術學科都是富於想象和幻想的學科。尤其是利用音樂、繪畫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講授語文課時,課堂上配以合適的音樂,可以創設出具體、真實的環境氛圍,顯現和諧、鮮明的形象,學生的展現出來的作品則更加生動。繪畫對孩子的最大好處是可以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美術,則可把課文中平淡的語言描述化為形象生動的圖形,學生在這過程中既理解了課文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和想象能力。

因此語文、美術、音樂三者相結合的課堂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在視覺和聽覺上得到雙重的情感感受,伴隨著活躍的想象、強烈的審美情感,使學生的感知過程和體驗過程緊密結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們對美的形象的認識和理解,這種審美認識、審美愉悅使學生的身心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學生精神得到充實,視野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

基於以上原因,我們嘗試打破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建立語文學科與音樂、美術學科的聯系,把語文學習中的讀與唱、畫、演等表現形式有機結合起來,期待這樣跨學科的整合使語文課變得生動、豐富起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在自己最感興趣的活動中主動學習語文,而且能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清平樂·村居》一課我們就大膽地把語文、音樂、美術課相結合,看展了一次三個學科整合的科研活動。在語文課上,通過詩詞的對比,讓學生初步了解宋詞的特點﹔通過細致地觀察,讓學生分清了詞牌名和詞的題目﹔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詩中情景的方法,品析了重點詞語,感知了詩詞大意,了解了詩句的意思,體會了詩詞蘊含的情感。在音樂課上,老師讓學生先朗誦詩詞檢查語文課上的所學,緊接著讓學生欣賞了這首詞的吟誦音頻,印証了詞是可以演唱出來了,隨后教師根據吟誦音頻原版音響寫出譜例作為課堂教學的教學工具讓學生試著把這首詞唱出來。音樂課部分通過朗誦-吟誦-演唱的教學過程,引領學生從語文課的朗誦感受過渡到帶有音高節奏的誦讀,最終在音響伴奏下演唱,多種角度表達情感。美術老師在學生理解詩詞的基礎上,從中找出詩詞場景的代表詞,選擇自己喜愛的場景,以學習過的繪畫方式表現出畫面,用單幅水墨畫或者彩墨的方法給古詩配畫,讓學生在初步掌握傳統造型方法的同時體會詩的意境。按心中所想配上相應的圖畫,讓濃濃的詩情變成生動鮮活的畫面,表現出詩詞表達的意境。

在這節多學科融合的課上我們把古詩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韻律美、節奏美與語言美融為一體,創作出了漂亮的詩配畫,唱出了好聽的詩詞調。學生在語文課上品讀文化,在音樂課上唱出感受,在美術課上畫出意境,從多個角度對中國的古詩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新能力,審美能力,思想情感等,讓學生能夠充分感知到詩歌本身所具有的節奏感、韻律感、詩中有畫的情景、濃縮的人物形象、精練的遣詞用句、多變的修辭手法等特點,體現了語言美、格式美、韻律美、情景美、人物美和豐富的藝術感染力,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

通過實驗研究,提高了學生感受古典詩歌、欣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全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自主、參與、合作和探究意識的發展,強化了學生學習的體驗、積累和欣賞過程,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感受能力,教學效果好。滿足了在常規課程中無法滿足的學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綜合感受能力的提高。

(責編:王悅(實習生)、熊旭)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