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基本情況
北京市育英學校,位於海澱區萬壽路西街11號,其前身為“中共中央直屬育英小學”,1948年建校於西柏坡,后隨黨中央一起遷入北京。毛澤東主席在1952年“六一”兒童節為育英學校題詞“好好學習”,胡耀邦總書記為學校題寫了校名,周恩來、朱德、劉少奇、李鵬、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分別對育英學校的發展做出過指示。經過幾代育英人的努力,學校現已發展成為集小學、初中、高中於一體的優質學校。
近三年,育英學校立足於紅色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出了“讓十二年一貫制的教育為學生撐起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學生十年或十五年后走的更遠”的辦學理念,以及培養“行為規范、熱愛學習、陽光大氣、關心社稷、勇於擔當的國家棟梁”的育人目標。完成了一流的校園環境、課程資源和師資隊伍的建設﹔構建了“一體化-矩陣式”管理模式及以“基礎課程、修身課程、發展力課程”為支柱的“育▪英課程”體系﹔開發了閱讀、經濟學、國學、棋類、綜合創意等育英特色課程﹔形成了育英學校獨有的學校文化建設體系——育英文化。
學校轄萬壽路地區28個大院,服務半徑約為2公裡。
二、學校辦學特色與亮點
近年來,我們圍繞學校的育人目標,結合學校“九年一貫制、十二年學制”的特點開展了諸多具有育英特色的工作。
(一)家校合作,辦家長放心的教育
家長是學校教育的強有力支撐,家校合作可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對此,我們嘗試了一個開創性的工作:即在中小學校門專門開辟了一個區域,分別修建了“育校驛站”,以利於接待家長、便於家長對學校工作的了解和理解。“育校驛站”的標語是:“育校驛站歡迎您,有空來坐坐。外面天寒地凍,來這裡避避風、聊聊天,說說孩子,談談學校。”迄今為止,“育校驛站”成為家長和路過學校的人喝杯茶、歇歇腳的地方,成為家長和老師聊聊孩子的地方,成為舒展家長緊皺眉頭的地方……成為學校和家長聯絡情感的紐帶,成為學校和家長無限溝通的橋梁。家長和社會是學校辦學的伙伴,贏得了家長和社會的支持也就保証了學校發展的最大安全空間。“育校驛站”這一形式拉近了學校和家長、社會的距離,為學校的發展營造了健康、安全的環境,故學校近年來沒出現過任何重大不安全事故。
(二)提高質量,辦家長滿意的教育
1.讓美麗校園更富有教育意義
目前學校被譽為“京城最美校園”,但是校園不是公園,一定要包含教育元素、富含教育意義。所以學校環境設計的基本定位是:育英的校園既是為師生提供學校整體的形象設計,為師生提供生活的物質環境,也是為師生提供精神家園,讓校園因為充盈高品質的文化內涵而更美。為此,我們注重了以下三個層面的建設:即注重學校文化的傳承,注重對學校育人目標的指向,注重社會發展的需求、與時俱進。
在具體建設過程中採取了兩步走的思路:
第一步:讓學校成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
從2011年起,學校修建了7個廣場:包括2個體現育英特有的紅色系列的廣場:江山社稷廣場和校史廣場﹔以及5個用校園植物命名的廣場:銀杏廣場、山楂樹廣場、白玉蘭廣場、碧桐廣場(校友廣場)和翠竹廣場,以體現學校綠色、生態的校園環境建設理念﹔同時修建了5個花園,分別以學生喜愛的“育英夢”來命名:即聽夢苑、筑夢苑、圓夢苑、追夢苑、逐夢苑。7個廣場、5個花園,與育英學校的6條三縱三橫主路(英雄路、問道路、育英路、樂行路、知行路和恭行路)交相呼應,形成了育英學校特有的美麗元素和教育要素。
第二步:讓學校成為學生的學校
“學校是學生的學校”,學校的環境建設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意識,應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不要隻為了方便管理者管理而建設。這是育英學校進行校園建設的根本出發點。
——從2011年起,學校對整個校園進行了重新規劃與設計,移走了冬青樹圍﹔鋪上了白石沙﹔植種了菩提樹(象征育英學校師生靜心教書,靜心讀書)﹔修建了森林音樂廣場﹔設計了寫字台兼靠椅樹圍(樹圍由上下兩層錯開木質台面構成,學生向外坐時上層是靠背,向裡坐時上層則變成了寫字台)﹔將圍繞山楂樹的1.5米高的小牆改造成了50厘米的矮牆,並在相應間隔鋪上木板為座椅(使得學生可以隨時坐在其上,談學習、談生活、談古今、談世界……)﹔
——將毛澤東主席的“好好學習”及部分其他領袖的題詞刻在學校大門兩側,讓育英學子每天進入校園就會想起、就會銘記領袖們對學校的關愛與期待,從而樹立責任擔當意識﹔把思明樓前的東西坡道用紅色綠色磚面鋪成,意為:紅色代表學校從紅色走來,綠色代表學校將走向生態、走向可持續發展。此外,在2013年校慶時恢復了育英學校老校門,這對現在的學生來講也是一種歷史與學校文化的傳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校友廣場,廣場內有代表同學之間友誼的雙株白蠟盆景,有代表校友與學校友誼、感情源遠流長的水帘,還有見証歷史的畢業門、成人門、校友成就牆,這些都是傳承育英歷史文化非常重要的元素。
——一直以來,我們都這樣認為:育英學校育人目標的實現一定要通過凸顯我國的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浸潤與熏染,這是達成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所以,我們從學校正門起修建了一條由古代66條名言組成的問道路,分為修身篇、勵志篇,學習篇,這是育英學生進入學校學習的第一課。問道路的頂端是江山社稷石,這是育英學校標志性文化符號,寓意為師生關心社稷,勇於擔當,始終堅持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在學校世紀之林內,建有包含了古代“六藝”的“禮、樂、射、御、書、數”與琴棋書畫石雕,學校的9棟樓分別用孔子的“九思”來命名(思明樓、思聰樓、思溫樓、思恭樓、思忠樓、思敬樓、思問樓、思難樓、思義樓),這些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其中蘊含著做人做事非常重要的道理。我們的校園文化建設,都是根植於中華民族“根”的文化而實施展開的,而把“根”的文化進行傳承和堅持,是我們學校育人的責任。
2.實施“一體化-矩陣式”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學校的組織結構決定了學校工作的效率。近年來,育英學校不斷推進“一體化-矩陣式管理”的進程,盡可能壓縮學校組織結構的層級,以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已經在職能部門成立了“四中心”、“一院”:即學生服務中心、教學服務中心、行政后勤服務中心、人力資源服務中心及課程研究院﹔在業務部門實施了小學低年級學部、小學中高年級學部、初中學部(含初中預備年級和七、八年級)、九年級學部、高中學部的管理舉措。校長任課程研究院院長,各服務中心主任、各學部主任直接對接校長,避免了以往學校管理的多層級現象。“四中心”依據自己的工作屬性做好本中心的服務工作﹔各學部主任負責本學部的教育教學、人事聘任,享有調動學校各種教育資源的權利﹔課程研究院面對各學部,探索與之相匹配的課程開發、課程管理及課程評價機制。
學校近三年的發展變化証明了“一體化-矩陣式管理”在壓縮組織結構層級的基礎上,確實減少了無效勞動,讓師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回應。在“一體化-矩陣式管理”結構下,學校構建了學部與學科共同對教育教學質量負責、各有側重、協同作戰的機制,使學校的組織結構更有利於各學部資源的整合,更有利於九年一貫、十二年一體課程建設的需求。
3. 開發課程資源,搭建學生綜合發展的平台
近三年學校加大了課程資源建設的力度,建設了滿足不同學段學生需求的課程資源。在問道學生的基礎上,建設了20間綜合創意實踐教室,滿足小學、初中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同時修建了國內中學第一個經濟學實驗室、理化生大學先修實驗室和西翠國學書院,以滿足學生較理性的志趣發展需求﹔還修建了流動圖書館、流動校史館、流動藝術館,以滿足全校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此外,學校還創建了其他課程資源:學校農場(90多種蔬菜、植物,班級認領,生物課程的實踐基地)、書法牆(了解書法的演變及發展歷史,書法美術課程的教學資源)及即時生成的課程資源(大柳樹枯死——與時間賽跑、《時間去哪了?》)。
4.進行小、初、高一體化課程建設研究
基於學校的育人目標,學校構建了以“基礎課程、修身課程、發展力課程”為三大支柱的,滿足全校1-12年級學生綜合發展為宗旨的“育·英課程”體系,用以引領學校的整體課程建設與實施。基礎課程指向國家課程校本化,強調雙基的落實﹔修身課程指向學生人格品性的培養﹔發展力課程指向學生動手、創造能力的培養。
在基礎課程建設領域,目前我們正在進行小初高一體化英語課程建設、小初高一體化體育課程、小初高一體化藝術課程建設以及九年一貫語文課程建設、九年一貫數學課程建設等。
在修身課程建設領域,目前我們正在進行小初高一體化國學課程建設、成長伙伴課程建設、“階梯性行為習慣培養”課程及“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行為規范課程建設。
在發展力課程建設領域,目前我們正在進行九年一貫綜合創意實踐課程、劉開泰昆虫研究實驗室課程、育英學校棋類課程建設等。
這些課程建設讓我們獲得了獨立承擔國家級課題的機會。2013年底,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批准學校立項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小、初、高一體化課程建設與育人模式研究”課題,2014年4月11日,我們召開了350人參與的開題論証會,目前,學校正在組織全國34所學校開展此項課題的研究工作。
5.開展課堂教學診斷研究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關鍵是回歸教學原點,進行課堂診斷。從育英學校這三年的實踐來看,我們對課堂教學提出了6個基本問題的理解,有效的促進了學校的課程建設與實施,這也是我們未來課堂教學改革繼續堅持與推進的核心內容。
在一系列工作中,北京市和海澱區政府、教委都給予了我們極大的支持和幫助,在政策、資金、人力資源建設諸多方面推進了學校的建設和發展,使得學校成功的舉辦了北京市教委走進海澱初中開放日活動以及最美校園研討活動﹔順利完成北京市科技示范校驗收、海澱區首批德育五星級學校驗收、國防示范校驗收、奧林匹克后備人才基地校驗收﹔被批准成為北京市“遨游計劃”項目實驗學校、金帆管樂團和金帆合唱團﹔每年均有千余師生獲得國家、市區級獎勵……這些是我們近年來辛苦付出的回報,更是育英學校未來發展的生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