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高俊夫
中英教學法孰優孰劣,沒法比較,也沒法得出結論。但是,這次實驗可以顯現很多深層次的文化差別。
BBC拍了一部紀錄片,來測試“中國式教學”能不能在英國適應。
這個項目叫做“中國化的英國學校”。BBC花半年時間篩選中國教師,然后花一個月時間在英國漢普郡的博航特中學開設“中國實驗班”,不僅全天作息安排和中國學校相同,所有課程也都由中國老師來上,並且全程跟拍,最后剪輯出一部幾十分鐘的紀錄片。
一開始,在中英媒體的報道,已經顯現出文化差別。英國媒體的報道大多寫實,標題多是“中國式教育能適應英國孩子嗎?”中國媒體大多自負,標題多是“中國教師赴英教學將英國學生訓哭了”。英媒帶著探究心理,中媒的標題則帶著價值觀立場。訓哭英國孩子,或許顯得強勢,或許是對中國教育的批評。
就中英教育碰撞而言,老師們並不認同彼此的教學方式和教育理念。
英國老師認為“懶散”是自由精神的培養。參加實驗的英國學生也認為,教室裡很壓抑,好像自己時時刻刻和其他所有同學在競爭,中國老師把學生當成“防彈海綿”。
中國老師則把英國學生的行為總結成懶散無紀律,並且認為是“高福利制度”養出這群懶漢。英國用不同的教學大綱應對不同的學生,中國隻有一個教學大綱,要麼適應,要麼淘汰。顯然認為中國的教學法能迫使學生上進。
中英教學法孰優孰劣,沒法比較,也沒法得出結論。但是,這次實驗可以顯現很多深層次的文化差別。首先是老師和學生的地位不同。在英國,老師和學生的地位平等,各自都得負責,各有各的自由,老師的責任心不及中國強﹔在中國,師生地位不等同,老師因為責任超大,學生的部分自由也便不知不覺地被剝奪,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比如課堂提問)被壓抑。
其次是英國學生的“懶散”,並非不求上進,也不是“高福利制度”帶來的結果,而是生活方式和年齡段特征。英國的孩子,從小到大,有一個逐漸緊張的過程。十四五歲的孩子是從玩耍式學習到自覺性學習的過渡期,他們的閱讀量大大超過中國學生,是根據興趣而不是考試指揮棒。大學升學考試有幾十門課程供選擇,而不是中國學生一樣隻有幾門。到了大學,英國學生的學習很緊張。中國則相反,到了大學可以鬆口氣。
再次,中英教育的目標不同。英國教育是要努力培養出不同個性和思想的人,遵守法律是最重要的品格,所從事的職業是個人選擇。中國教育是要培養出相同思想不同專業的人,考試成績是優劣的重要評價標准,出人頭地是成功的標志。
所有這些差別,導致中英兩國的老師對教學方式、對學生行為的不同評價。另一個微妙的差別是,英國師生更多地看到中國老師及中國式教育的長處,而中國老師基本否定英國的教育理念和學生行為,這是視野的問題,我們得認真反思下。
□陳冰(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