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黃鏞(右三)奪得第28屆中國化學奧賽金牌
人民網海南視窗海口6月7日電(記者 毛雷)6月7日,高考大幕拉開,當海南的62121名學子為了心目中理想的大學激烈拼殺的時候,剛剛拿到高中畢業証的海南中學高三(1)班學生黃鏞,卻已經身在北京參加英語培訓,為即將到來的北大生活做准備。作為今年海南唯一一個在高考前被保送的高中生,黃鏞已經提前開始了自己的大學生活。
從小是一個“愛提問”的孩子
用黃鏞的話說,他出生在一個“復合型家庭”——父親畢業於一所重點高校的理工科,母親也是一所重點高校新聞專業的高材生,從小,他就在兩人的熏陶之下,培養了廣泛的興趣愛好和獨特的思維方式。
“我的父親是一個典型的理科生,有著嚴謹的思維,但最讓我受用的,還是他‘終身學習’的能力。”黃鏞說,父親對他最大的影響,就是給他樹立了“終身學習”的榜樣。“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理工科出身的父親一直在跟最專業領域內最新的學術成就,他還教會了我基於事實分析、思考的嚴謹的思維習慣。”
此外,母親對他影響更多的是人文情懷和熏陶,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讓黃鏞喜歡上了歷史、社會學等人文學科。
“這樣‘復合型’家庭的影響,讓我從小就養成了喜歡‘追根溯源’的習慣。”黃鏞說,從小他就比別人喜歡多問幾個“為什麼”。
而說到這個習慣給自己帶來的好處時,黃鏞認為,最大的好處並不是體現在學習成績上,而是在“追根溯源”中讓自己變得“愛知識”,會主動去學習,遇到疑問后通過自己的主動學習得出自己的判斷,甚至於對一些所謂的“標准答案”也繼續提出疑問,直到徹底弄明白為止。
當記者想用“好奇心”和“判斷力”來概括黃鏞的學習秘訣時,他認為“質疑”這個詞更加准確。“對凡事都抱有‘質疑’的態度,在解決‘質疑’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斬獲奧賽金牌拿到海南今年唯一保送名額
2014年11月底,黃鏞作為海南省代表隊的一員,隨隊前往長春,參加第28屆全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決賽暨冬令營活動。經過緊張激烈的理論考試和實驗考試,最終斬獲金牌,並順利進入國家集訓隊。
同時,黃鏞收獲的還有來自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兩所頂級學府伸出的“橄欖枝”——保送資格。
最終,黃鏞選擇了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這個以“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為原則的學院。這也意味著他成為海南2015屆高三學生中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獲北大保送資格的學生
“選擇元培學院也反映出我現在的一些‘猶豫’。”黃鏞告訴記者,雖然自己是一名理科生,但他擁有廣泛的興趣,除了對化學“感情深厚”,也對歷史、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具有濃厚的興趣,所以他選擇了元培學院,希望先掌握“數理”這一工具,“因為不管最終選擇文科還是理科,都需要用到‘數理’的工具去做分析,要用到基於實時分析的理科思維。”
黃鏞表示,雖然現在還有點“猶豫”,但他相信進入大學后,伴隨著自己的親身體驗,對於未來,他很快會做出一個適合自己的正確選擇。
超長暑假去干嘛:給自己“充電” 幫學弟輔導
黃鏞確定北大的錄取資格是在2014年的12月初,當時他的想法是,仍要參加選擇高考,但這個想法在上個學期的最后一次月考后被改變了。
“最后一次月考后,我就改變了想法。”黃鏞說,在參加完競賽后自己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復習中,但經過一段時期的高考復習后黃鏞發現,所做的題目都是自己已經掌握的東西,所考驗的隻不過是做題的速度和熟練程度,他認為,“沒有新東西可以學,還不如用點時間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在隨后的時間裡,黃鏞把時間用在了幫助學校實驗室建設和輔導低年級學弟備戰奧賽上。
“在海南中學和我接觸到的河北、湖南等地的學校都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參加奧賽的學生會對低年級的學弟學妹們進行輔導。”黃鏞說,這是海南中學的一項傳統,他當時在高一高二年級的時候,也得到過學長的幫助,他這也算是將這一光榮的“歷史使命”完成。“不僅僅是現在,以后暑假等時間我也會跟他們保持聯系,隨時幫助他們答疑解惑。”
面對自己這個“超長暑假”,黃鏞選擇了給自己“充電”。
“我報了一個英語培訓班,還計劃去學習計算機編程,這些都是我喜歡的東西。”黃鏞說,自己還計劃在暑假參加一些志願者項目,同時還會回學校對低年級的同學進行奧賽輔導,還會參加一些同學聚會,留住美好的同學情誼。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