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29日電(記者 賀迎春)“西方發達國家,飛機上、地鐵上,哪兒都可以看到人在讀書,而中國人現在都在看手機,對此我非常擔憂。”全國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柳斌杰今天在人民網訪談時表示,這是一種社會浮躁的表現,紙質的圖書和電子讀物有很大的差別,讀紙質的圖書,讀的過程就是精神發育的過程,可以培養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的能力,機讀達不到這個效果。
柳斌杰表示,不是說“讀機”就不好,“讀機”可以迅速得到各種信息,了解當前發生的時政、社會事件,從信息獲得的角度來說,讀機是一個好的。但讀書和讀機在閱讀的深淺、快慢、長短這些方面是有差別的。“人的成長需要快閱讀,我們需要迅速了解信息,但也需要慢閱讀,需要靜下心來讀一些經典。歷代社會沉澱下來的先賢著作,是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思考的成果,是需要讀書才能掌握的。”
柳斌杰指出,我們也不排除用現代的數字化傳播工具推動閱讀,這也是年輕人喜歡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和讀書還是有不同的感受。
如何養成閱讀的習慣?柳斌杰表示,要提倡從小養成自己讀書的習慣,當把它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一種需要,一種無意識的自覺。另外,要在工作中創造讀書的便利,機讀的便利就是它后面有一個數據庫,通過機讀想知道什麼馬上就可以調出來,而圖書可能沒有這種便利。所以,我們要創造閱讀的條件,公共場所、家庭、社會單位都要有讀書的設施,讓大家能夠不費很大的力氣就能找到自己想閱讀的內容。
柳斌杰說,要養成閱讀的習慣,還需營造閱讀的氛圍。我們要通過媒體,通過各種講壇,通過會議,推薦一些好書,形成一種氛圍,這樣大家都會去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