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在北京,每到義務教育入學季,找門路、拼關系、托人情,是家長們的“必修課”。從去年開始,“擇校”這個詞已很少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就近入學”。“條子生”“共建生”等曾經關注度極高的熱詞,也逐漸降溫,被“信息採集”“學區制”“九年一貫制”“對口直升”“名額分配”等新詞所取代。
變化源於2014年初開始的北京市教育綜合改革。“我們追求的教育公平決不以犧牲質量為代價,要通過改革,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總量的增加和基礎教育質量的總體提升,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從一般均衡逐步走向優質均衡,使每一個學生平等地享有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北京市教工委書記苟仲文說:“改革的突破口,就是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擇校、共建等焦點問題,破壞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助長了教育腐敗的蔓延,損害了教育的公正,影響到了政府的公信。這些頑疾,等不起、拖不得,必須果斷解決。”
就近入學:機會均等、過程透明,向特權說“不”
2014年7月,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孫先生得知孩子可以升入陳經綸中學讀書,喜出望外,“我們孩子成績一般,對於她上哪所學校全家人都心態平和,也沒找過關系,沒想孩子被隨機派位到陳經綸中學,太棒了!”孫先生的喜悅得益於就近劃片入學政策。
李女士的孩子去年幼升小,本希望去朝陽實驗小學,為此托了不少關系,但由於就近入學政策的嚴格實施,李女士未能如願。她的孩子被派位到白家庄小學,當得知白家庄小學可以對口直升優質中學80中時,李女士轉憂為喜,“原以為是壞消息,沒想到是喜事一樁。”
從2014年開始,北京市開始推動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向特權說“不”。為保証過程透明,首次正式使用統一的小學和初中入學服務系統,記錄學生入學途徑和方式,並納入電子學籍管理系統,為每個學生標定屬性,每個孩子按照政策就近該去哪所學校,一目了然。不正常的流動如何產生、從哪個環節產生,都能夠進行監控,有據可查。
同時,從2014年起,北京各區縣按照學齡人口數量、小學畢業生數量和中小學校辦學規模等制定小學、初中招生計劃並報市教委備案。這就意味著,每個學校招多少人,有多少學位,都在監控當中,校領導不能再私招“借讀生”了。
在嚴格落實下,2014年,北京市小學就近入學比例約為93%,民辦學校、寄宿制學校等其他入學比例為6.3%。初中就近入學比例為76.82%,特長生入學比例為6.75%,民辦學校、寄宿制學校等其他入學比例16.43%。2015年,力爭實現100%的小學劃片就近入學、90%以上的初中劃片就近入學。
“作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義務教育最終都要歸結到滿足學生的需求和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北京市教委主任線聯平介紹。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認為,“這兩年,北京市義務教育入學政策的力度比較大,‘錢權交易’的擇校現象越來越少,這從制度層面給予了教育公平保障。”
高位均衡:不僅要近,還要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校
要想讓群眾發自內心地擁護就近入學政策,基礎是實現教育資源的高位均衡。這就需要政府想辦法,做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蛋糕”,提升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面。
記者了解到,北京市從橫、縱兩個維度,努力實現“存量盤活,增量推進”。橫向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是主要舉措,包括學區聯盟、大校年級組制、教育集團、教育集群制,積極擴展優質學校的服務半徑,提高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總量。縱向主要是打通學段,建設一體化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和推進九年一貫對口直升改革。
今年2月,北京市2015年義務教育入學政策公布。打開“北京教育新地圖”,與2014年版相比,2015年版的教育地圖從平面變得更加立體——在2014年強調學區制、集團化、薄弱校與優質校聯盟等橫向布局的基礎上,又加大了初中校與小學九年一貫、對口直升,讓小學與中學之間的優質教育資源可以同口徑對接的舉措,在縱向上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提供了途徑。“這種新模式,從近期看,是為家長提供了中小學銜接的‘快車道’,從長期看,將會發揮優質高中引領作用,激活普通初中辦學的內在活力,加快普通校成長為新優質校的進程,最終讓越來越多的學生獲益。”線聯平介紹。
同時,從2014年起,北京市還整合高校和社會力量等優質資源參與小學體育、美育教育,大面積推進高校建設附屬中學、小學,幫助薄弱中小學形成特色,提升質量。
不久前,“北京市萬壽寺中學”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王焱紅老師說:“原來學校特色不夠鮮明,現在由於有了北外資源的輸入,學校不僅重新定位,與大學一道探索十二年一體化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也有了突出的特點,找到了方向。如今,學校裡上上下下,老師和學生的精氣神都與原來不一樣了。”
“改革思路都致力於提升學生的實際獲得。橫向是促進教育資源高效治理與應用,縱向是尊重學生成長的連貫性,修補原有培養鏈條的阻斷性。”北京市教委委員、新聞發言人李奕介紹。
達成共識: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一切以學生的利益為中心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緩解擇校熱,作為首善之區的北京,需要啃硬骨頭。
北京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60%的常住人口集中在佔地不到10%的城六區,同時,不斷激增的外來人口和多樣化的教育需求給教育發展帶來巨大壓力,僅2014年小學新生入學學位缺口就達6萬多。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進程中,如何做大教育蛋糕、分好教育蛋糕,需要拿出大智慧、真舉措。
取消共建、限制擇校,推進名額分配、九年一貫對口直升……2014年以來,北京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廣,而每一項改革措施的推出,都勢必會觸動一些固有的利益。為此,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如:促進公平是否會降低教育質量﹔改革政策是否出台太快、推進操之過急﹔對於外來人口的入學條件是否過於苛刻,令非京籍人口受到了排擠﹔“名額分配”是否讓普通中學尖子生受益,對示范校的中上游學生不利,以及絕對的公平是否導致全面的平庸,違背教育規律,不利於拔尖人才的培養……
“深化改革,改到深處是利益的調整和分配。這個關口無論怎樣艱難也必須得過,否則改革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苟仲文強調,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利益觀,明確把誰的利益放在首位,找准各方利益的共同點。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無論學校、社會還是家長,無論教育管理者、校長還是教師,“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是我們共同的願望和追求,也是改革各方利益主體的共識。因此,教育改革要秉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時時處處把學生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不是從本校的利益、本區縣的利益出發,也不是從校長和教師的利益出發。
經過改革與探索,如今在北京市,絕大多數的教育一線工作人員已然達成改革的共識。
一位示范高中的校長說:“通過優質高中指標分配拉動義務教育階段的均衡,是北京市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勢必會影響學校的生源結構與布局,但為了實現北京市義務教育均衡的最終目標,就需要各學校,尤其是優質學校的配合和支持。”
一位小學老師說:“致力於學生的實際獲得,從根本上實現教育均衡,一定要改變過去形成的將學校分為三六九等,分為重點學校和一般學校的現象,隻有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才能讓所有的學校和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各美其美。”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28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