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中小學>>北京市中小學>>新媒體進校園 探訪身邊的特色校——首都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成果展>>新聞報道
人民網>>教育>>正文

以首善意識辦首都教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紀實

2015年04月27日09:34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以首善意識辦首都教育 ——北京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紀實

科學發展,人才源自教育﹔惠及民生,群眾關注教育﹔踐行首善,文明系於教育——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首都答卷”上,教育舉足輕重。 

一招一式顯功力,一文一案有深意,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北京的教育改革思考不止、步伐不停。

以公平為總起點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同採訪十八大的中外記者親切見面,深刻闡釋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熊曉琳看來,讓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無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首要呈現”,集中體現了總書記的“教育民生觀”。

回望先賢,孔子反復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極力倡導朴素的教育公平觀﹔放眼世界,發達國家將“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為了全體學生成功”提升為法律。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苟仲文認為,用“首都首善”的標准踐行“教育民生觀”,處於首要位置的就是“公平”二字。教育公平,既具有起點公平的意義,也最能印証和檢驗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成效。

公平——從教育最本質的立場發端,首都教育改革的總起點、總目標漸次清晰。

從2014年起,北京下最大決心嚴格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以“兩個杠杆”撬動“兩個突破”,即以優質教育資源的重組和整合為杠杆,撬動公平與均衡問題的突破﹔以入學改革和考試評價改革為杠杆,撬動素質教育與減負問題的突破。

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黃金機遇期,一張“北京教育新地圖”2014年問世。地圖上,若干教育“高峰”最終將連成一片“高原”,從而大幅提升優質教育的覆蓋率。這張地圖履行的,是“建設好每一所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讓孩子在家門口至少上好九年學”的承諾。

依規律創新生態

在北京,教育資源分布不均一度讓家長們透不過氣來。有人說,好學校、壞學校之分,永遠是就近入學的死結。對改革者而言,這個“結”躲不開、繞不過。

北京的做法是,徹底改變將中小學校分為三六九等的慣性思維,全面加強對教育資源的統籌,強力引導資源過於集中的學校扶持資源薄弱校,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以構建教育新生態。

一套組合拳下來,批評聲來了。有人擔心這些措施會稀釋現有優質資源,大大增加優質學校、優秀教師的挫折感,最終影響首都教育在全國的領先地位。

均衡配置教育資源的改革思路,對嗎?北京大學教授孫蚌珠認為,教育均衡不是平均主義,其最高境界是實現動態、和諧的均衡,讓所有學校和一切孩子各得其所、各美其美。改革成功與否,關鍵要看是不是符合教育的基本規律。

何為首都教育新生態?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解釋,首要任務是建立有利於學生健康、快樂、有尊嚴成長的“綠色”環境。總的思路是,讓孩子在學前“玩”痛快,在小學“慢”下來,在初中“寬”一些,在高中“活”一點,步入職業院校“高”上去,接受大學教育“新”起來。同時,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學校、校長和老師靜下來,一門心思隻想如何教書育人。

從實招看真變化

最近,微信上一篇《努力就能上名校嗎?》的文章引起廣泛關注。作者認為,孩子的家庭背景決定接觸資源的多少,進而提出,寒門學子上好大學的比例將越來越小。

北京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一系列做法,要解決的就是尋常人家的孩子接受一流教育、共享優質資源的問題。

2014年起,北京市優質高中名額全面取消“推優”“共建生”,全市83所優質高中將拿出統招計劃30%的名額,定向分配到區域內所有初中校。當年中考,優質高中錄取普通初中校人數是優質高中所屬初中的兩倍。

面向全市學生的“北京數字學校——學習信息推送平台”上線4個月,累計推送9.5萬字、632幅圖片、88個視音頻,使得全市中小學生共享市區級骨干教師的教學智慧﹔“在線作文輔導平台”組織330位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語文教師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累計批改作文27189篇,教師批閱評語達397萬字。

在備受關注的高考高招環節,北京著力擴大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區(遠郊區縣)本科農村專項招生計劃,2015年農村考生專項招生計劃數是2014年的7倍,招生院校則擴大至所有市屬本科一批招生院校,全市農村考生升入本科一批的比例將得到明顯提高。

除了宏觀政策的調整,北京還嘗試通過“一道題撬動整個教學鏈”的微觀實踐,引導一線教師更新觀念。權威人士透露,2015年北京中考將全面取消各學科0.2難度系數的題目。這意味著,今后中考將不再設置隻為高中選拔“尖子生”的難題、偏題。(記者 董城 張景華)

(責編:張安(實習生)、熊旭)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