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北京市接連打出“組合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在北京,朝陽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國際化程度最高,教育均衡化壓力也最大。朝陽區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深深印証著首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成效。為了將一項項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看明白,記者選擇了朝陽區作為樣本進行深入觀察。
從承載資源到聚合發展
買不起學區房怎麼辦?進不了好學校怎麼辦?遇不上好老師怎麼辦?
在北京,上述一連串問題曾長期困擾著無數家庭。在地廣人多的朝陽區,這些問題顯得更為突出。
平民子弟、老舊小區、沒有票子、缺少路子……在很多家長心中,自己的孩子攤上哪一條,都將可能長期與平庸、無為和失意為伴。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大人孩子往往一塊兒懊惱。
北京市朝陽區教委主任孫其君認為,教育改革,就要從這些老百姓最無助、最痛苦、最糾結的難題改起。破題之道,就是公平二字。
朝陽區的做法是:一手抓優質資源擴大供給。從2010年以來堅持高起點開辦新學校,大力整合升級薄弱校,通過引進區外優質教育資源、與高校合作成立附屬學校等方式轉型升級44所學校,推動區內示范校開辦分校87所,實現了優質資源在43個街鄉的全覆蓋。另一手抓免試就近入學政策。2014年公辦學校免試就近入學比例達到100%,符合入學條件的隨遷子女進入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機會100%,殘疾兒童入學率達到100%。
為了實現“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的目標,朝陽區又啟動了歷史上數量最多的一次整合行動。通過資源整合重組,新增起始年級優質學位5200個,惠及約2萬名在校生。這一舉措,使朝陽區在優質學校就讀的初中、小學的學生綜合比例分別達到87.7%和84.7%。
朝陽區百姓過去幾十年想都不敢想的數字,如今變為了現實。
變簡單握手為立體增高
資源整合會不會隻改個校名?好學校的品質會不會被拉下來?
面對教育主管部門以推動城鄉協同發展的理念擴大優質學位的舉措,家長們曾提出過很多質疑。
一所是名校,一所是社區小學,當朝陽區芳草地國際學校牽手朝陽區南中街民族小學之后,真會發生“化學反應”嗎?
在朝陽區推進名校集團化辦分校的整體思路下,芳草地國際學校校長劉飛現在需要負責8個校區、452名老師、5000余名學生的管理工作。劉飛認為,集團化辦學,“集”相對容易,難點在如何發揮“團”的優勢,克服“濃茶兌水”問題。
為了變“簡單握手”為“立體增高”,芳草地國際學校制定了“以優質奠定基礎”“以規范實現穩定”“以集約化推進共享”“以信息化作為支撐”的整體設計,讓全體老師、孩子在優質品牌、優質資源的引領下,同步發展,同步成長。
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的工作思路往往是宏觀的、立體的,而家長們則更關心孩子個體的成長。朝陽區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王世元坦言,80后如今正逐漸成為學生家長的主流,他們對於優質教育服務的需求更加細致、多元,也更關注孩子在細節上的感受。
為了第一時間聆聽家長的需求,朝陽區政府實現了所有中小學督學挂牌督導,家長對學校、老師的任何意見和建議,可以第一時間反映給最能解決問題的人。此外,朝陽區教委、教育督導室還主動作為,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綜合督導、專項督導和隨訪督導,依靠“大數據”建立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統計監測機制。
棄起跑思維讓人人出彩
起跑線真的這麼重要嗎?每個孩子都能有出彩的機會嗎?
長期以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中國家長最耳熟能詳的“名言”。為了所謂的“起點領先”,家長們不惜花重金為孩子擇校,送孩子補習,揠苗助長﹔為了所謂的先跑一步,孩子們失去了快樂,討厭學習。
“起點不搶跑”,是朝陽區在內涵層面的又一種頂層設計。
一次在幼兒園調研,朝陽區教委的幾位領導問一位會算加減法的幼兒,“你、爸爸、媽媽一人1顆糖,一共有幾顆?”孩子望著大人,搖了搖頭說“老師沒教”。
原來,老師教會孩子的是1+1=2,2+1=3,並沒有真正教會孩子理解數學的基本概念,“會”成了一種假象。
朝陽區的教育管理者深受觸動,開始下決心嚴管幼兒園小學化傾向,並對擅自“搶跑”的幼兒園作出嚴厲處罰,進而提出,要讓孩子們玩起來,玩得好,真正產生對知識的興趣,決不把幼兒園變成小學。
黃皮膚、白皮膚、黑皮膚,北京人、山東人、紐約人、伊斯蘭堡人,朝陽區擁有北京市最多元的生源資源。有的孩子,上學以前就游歷世界﹔也有的孩子,剛剛離開麥田,父母僅能識字。
2015年,朝陽區啟動了“四個一百”工程,著力打造“百所智慧校園”,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交互式學習環境﹔推動“百名大師進校園”,變“資源在我”為“資源為我”,將區域內大科學家、大文化人統統請進學校辦大師工作室﹔啟動“百所特色校支持計劃”,支持學校差異發展,創建品牌﹔開設“百所足球學校”,保証周周都有足球課,促進學生身心成長。
在首都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大思路下,朝陽區正在探索自己的真招、實招,其目的是——讓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家庭,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都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記者 董城 張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