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肥胖指數與學習成績呈負相關
原因:主要因為自我克制力有些弱
肥胖學生的肥胖指數與學習成績呈負相關,而且年級越高,負相關指數也越高?
杭州長江實驗小學三年級某班的班主任黃劍磊想了想,目前班裡成績前10位的同學裡,確實沒有小胖墩。
“但我班上的第11名就是胖胖的。”青春中學初三某班的班主任周慧則說。
兩位老師都有著10多年的教學經驗,印象中,確實沒有哪個小胖墩成績是特別拔尖的,“但也不一定就差,大部分還是能達到中上水平的。”黃劍磊說。
為什麼瘦子的成績更好呢?
“這和智商沒有關系。”這點,周慧是堅定的。在他看來,這和小胖墩的性格有一定關系,“他們大多比較中庸,容易滿足,不跟別人較勁、更不會跟自己較勁。”也因如此,小胖墩在學習上普遍不夠勤奮。
美國斯坦福大學也曾做過一個棉花糖實驗——研究者把棉花糖放在孩子們面前,如果孩子馬上就吃,那隻能吃一個,如果等15分鐘以上,則能多得到一個。大部分孩子估計是相信“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看到就拿了吃。而研究者在追蹤研究后發現,那些等了15分鐘才吃的孩子,后來的學業、事業、家庭都更為成功。
黃老師覺得,實驗反應的其實是自我克制力的問題。她班上有個胖胖的男生,胃口特別好,“每天吃午飯,都要來添飯,而且不止一次。通常第一次,我會給他添,但第二次再來,我就告訴他,你不能再吃了。”黃老師說,而這種自我克制力,同樣也會影響學習,“自我克制力強的孩子,通常學習會更好。”
現象:當不上“大官”,也評不上“三好”
原因:都是體育成績惹的禍
那麼,班級職務和學校評獎,真的和小胖墩無緣嗎?
雖然答案基本是肯定的,但是老師們都說,這裡還有一個客觀原因是,他們被體育拉了后腿。
且不說肥胖難免會影響跑跳,按現在的體能測試要求,其中一項指標就是類似於BMI指數的身高體重比——小胖墩在這一項上,注定是失分的。
而現在學校裡不論是班干部的選拔,還是評優評獎,大方針還是得德智體全面發展。“所以,小胖墩‘當官’、評獎的概率低,並不意味著他們各方面都不如人,只是其中有一塊短板,讓他們連入圍的機會都沒有。”黃老師說。
有位班主任告訴錢報記者,他在期末三好生評選時都是採取“三步走”:
先是期末考試總成績在班級前10的同學起立﹔
然后,綜合表現考核(包括寢室紀律、衛生、日常行為規范等)有失分的同學坐下﹔
再是體育達標不是全優的同學坐下。
這種情況下,小胖墩通常連站起來的機會都沒有,即便能站起來,到了最后一步還是隻能坐下。
不過,縱然班長、團支書、學習委員這樣的“主流”干部裡,很少能見到小胖墩的身影,但並不影響他們勝任某些“小官”,比如勞動委員。
黃老師就說,她現在班上的勞動委員,就是一個壯壯的小男生,但干起活來一點不含糊,非常稱職。
發現:小胖墩大多都有好人緣
當不上“大官”,又評不上“三好”的小胖墩,在班級裡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幾位老師不約而同地都提到了人緣好。
黃老師至今還挺想念兩年前畢業的一個小胖墩,“學校出去郊游,休息的時候,他都會跑過來,‘老師我給你敲敲背’吧,如果你一夸他,他就給你來一套全身按摩。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那就是個暖男,是女生心中的大白。”
周老師教的隔壁班上,也有一個男孩子,實在太胖了。一次他在語文課上講到主謂短語不一定都是動詞和形容詞的時候,不自覺就拿他舉例,“某某某200斤,這也是一個主謂短語”,話一出口周老師就后悔了,“這樣會不會傷到他?”不料一下課,小胖墩就笑呵呵跑過來,“老師,被你猜中了呢,我真的有200斤。”
老師們具體也說不上為什麼,但小胖墩大多個性隨和,甚至有點吃虧是福的阿Q精神。周老師班上還有一個胖胖的男生,每次班裡有什麼力氣活,他都責無旁貸。其實周老師知道,胖並不意味著力氣大,有時候可能會比正常體重的孩子覺得更累,“但每次他被差作苦力時,我看他臉上都是樂呵呵的,說明他的內心是快樂的。”
所以周老師最后感嘆:“在一個團隊裡,他們不一定是核心人物,但一定是受人歡迎的一份子。他們不是光芒四射,但依然會給人帶來溫暖。”
但也有老師提醒,孩子還小的時候,胖胖的外形挺可愛,倒也招人喜歡,但到了高年級,那些不可避免的“副作用”,的確會讓個別小胖墩覺得自卑,所以還是建議適當減肥。(記者 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