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飯館裡結下民族團結的情誼
“怎麼也不會想到,這輩子會在遙遠的新疆和一個維吾爾族家庭結為‘親戚’。”周有光在接受中國教育報記者採訪時說。
2004年7月,由於工作需要,周有光和23名同事被派往新疆庫爾勒市。古麗米熱的母親當時在周有光所在的工程隊附近開了一家小飯館,周有光和工友們經常到小飯館吃飯。
“每次吃飯,她總是很熱情地接待我們,遇到飯量大的工人,她總是增加飯菜的份量,讓工人吃飽,從不多收一分錢。”周有光回憶說,“她的熱情和善良,感動了我們。”
轉眼一個月過去了,工程完工了,周有光和工友們返回了南京。2005年初,原本以為不會再與這個小飯館的主人有聯系的周有光,有一天突然接到了古麗米熱的母親打來的電話。
原來,古麗米熱上學遇到了困難,她的母親隻得試著打電話向周有光求助。得知情況后,周有光第一時間寄過去500元。“我當時很困難,打電話求助,也只是想試試看,並沒有抱多大希望。10年前的500元,並不是小數目。”古麗米熱的母親說。
10萬多元匯款單見証民族團結這份情
一次,得知同事梁軍去新疆出差,周有光便委托他給古麗米熱帶個禮物。正是這次機會,梁軍結識了古麗米熱一家。
為了鼓勵古麗米熱好好學習,離開的時候,梁軍給她留下了1000元錢。梁軍說,自己和周有光願意承擔古麗米熱的上學費用。
由於家境困難,古麗米熱一家租住在一間土坯房裡,寫作業都沒地方,這讓梁軍很心疼。“這樣的環境,孩子怎麼學習呢?”梁軍說,“條件這麼艱苦,也不利於孩子成長。”
梁軍決定自己出錢,幫古麗米熱一家租了一套樓房。從此,在新租的樓房裡,古麗米熱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書房。
“每次‘南京爸爸’寄來生活和學習的費用,媽媽都要告訴我,不要忘記這些好心人。”古麗米熱告訴記者,“母親出車禍那段時間,我不想上學了,是‘南京爸爸’鼓勵我、支持我,我才能繼續學習下去。”
梁軍的家裡珍藏著一個普通的信封,裡面裝有10萬多元的匯款回單。這些都是他和周有光以及單位的愛心職工為古麗米熱一家的捐助。有的回單已經泛黃,但梁軍說:“這些都是民族團結的見証,我要好好保留,以后傳給女兒,把民族團結這份情傳遞下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