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趕去上海一次隻為1小時的“加餐”
張家盛學習大提琴的過程中,媽媽一直都陪著他。
去老師那裡上課,媽媽負責接送,還做筆記﹔在家裡練,媽媽就陪在邊上。
張家盛很佩服自己的媽媽:“她不會教,也不會拉,但她懂得欣賞,知道我拉得好不好。”
張家盛五年級時,家裡為他找了一位上海音樂學院的教授進行指導,半個月趕去上海一次,隻為了1個小時的“加餐”。“每次都是媽媽開車送我去,來回6個小時,她從來沒有間斷過。”
張家盛說,從開始學習大提琴起,他每天都要練習1個小時,練基本功,練曲子。讀高中后,他把每天的練習時間放在了中午。
“練習很枯燥,小時候能堅持下來,要靠家長的督促。”張家盛說,等過了那段煩躁期,練琴就變成了一種自覺的行為,“等你水平提高了,你會對音樂有了自己的理解,會突然發現,音樂有一種特別的魔力,讓人沉浸到自己的世界中去。”
張家盛說,在上海大師的指導下,他的水平提升很快,練習曲子時,他開始研究曲子背后的歷史故事、悲情故事,寫這首曲子的作者生平、經歷,“隻有知道了這些東西,你才能去感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處理每個音符,並通過演奏把這種理解表現出來。有時候練著練著,我就會忘記時間,我完全陶醉了!”
練大提琴只是愛好,如果進清華打算讀工科
張家盛開玩笑說,學了大提琴,有一點比較麻煩,那就是坐飛機要買兩張票。
“一把琴六七萬元,不敢托運啊,記得那次去北京參加清華大學自主招生考試,我得給我的琴買一張機票。以后出行,如果身邊帶著大提琴,就盡量坐火車吧。”
在十四中的3年,張家盛說他過得很開心,“我們有一個樂團,全校一共有4個拉大提琴的學生,我們在樂團裡是一個聲部,要經常在一起練習,還要參加演出、比賽。”
張家盛所在的這支隊伍,成績很不錯,兩次獲得省裡比賽的一等獎,去年還獲得了全國中小學生藝術節合奏類一等獎。
《泰坦尼克號》電影裡有這麼一個場景,船上乘客都在慌忙逃生時,有一支樂隊,很從容地演奏著,樂手們好像沒有感覺到他們正處於危急中,完全沉醉於音樂中。張家盛說,他對這些音樂家們的境界充滿了敬佩,“這就是一種素養,這跟是否成為專業無關。”
張家盛說,如果能如願進入清華大學,他打算學工科,他會加入學校的樂團,有更多演出的機會。
“學了這樣樂器,我就是當成一種愛好,而不會變成一種專業。”張家盛說,他在初中時就已經獲得了大提琴10級,“我練習大提琴,就是讓自己會一樣樂器,變成一種素養。”(記者 梁建偉)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