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測國文十分重視中國古代文化,其試題涉及面之廣、內容之深、考法之靈活,均值得借鑒
如果說試卷結構和題型的差異屬於形式方面的話,那麼,更深層的差異則體現在試題內容方面。概而言之,表現在文白比重上。
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文言與白話之爭一直是文化界爭論不休的論題。在某種意義上,文言代表著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白話代表著自五四以來的現代新文化。作為一個中國人,對這兩種文化的了解、認識及認同的程度,基本上是由其在中小學時期所接受的母語教育所決定的。
台灣學測國文十分重視中國古代文化,其試題涉及面之廣、內容之深、考法之靈活,均遠超大陸高考語文試卷。題目包括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尤其是先秦諸子思想)、古代文學流派、古詩文賞析、古代詩文理論、古代歷史知識、古代禮儀文化常識等等。此類試題佔了全卷的50%,比大陸多出一倍余。請看下表:
總分 | 文言試題分值 | |
大陸高考語文 | 150分 | 36分(佔24%) |
台灣學測國文 | 108分 | 54分(佔50%) |
並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出題方法方面,台灣學測國文不是簡單機械地羅列一堆朝代、人名、地名及典籍名稱等,要求學生回答,而是繼承中國古代文史哲融通的傳統。如2011學年度學測國文多選題第23題:
下列詠史詩所歌詠的歷史人物,每一選項前后相同的是:
(A)他年錦裡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余?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B)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D)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E)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
在這道試題中,中國歷史朝代常識、文學史常識以及古代詩歌欣賞三者均包含其中,有“一石三鳥”之妙。答案為A、C、E。
而更為高明的是,在此基礎上,有的學測國文試題還將傳統與現代相對接。如2004年度學測國文選擇題第21題:
如果我們把古代五經博士或經學專家請到現代社會,以其專業知識提供協助,就經書內容與職務作最適切組合的考量,下列安排適合的選項是:
(A)請“尚書”博士擔任駐外大使
(B)請“春秋”博士擔任國史館館長
(C)請“易經”博士擔任法務部部長
(D)請“儀禮”專家擔任警政署署長
(E)請“爾雅”專家擔任國語辭典編纂顧問
這種“對接”既出人意料又十分自然,創造了奇妙的“時空”效果和“化學”效果,令人會心一笑又回味無窮。題中既有古代文化經典常識,又有古代職官制度常識,還有現代社會常識,三者相互貫通、激活,賦予傳統以一種活潑潑的生命力。這樣的試題,幾近藝術創作。於命題者而言,不光需要博古通今的學問,還須有靈感和創造性。此題答案為B、E。
國文教育還天然地承擔著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任務。北京教育考試院2014年《考試說明》中亦有這樣的說明:“在命題原則上和工作目標上,注重考查語文的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台灣學測國文在中國古代文化類試題方面,呈現出鮮明的審美指向和道德倫理指向,即美善合一。如2012年單選題第9題:
下列文句所描寫的景色,依一年時序的先后,排列正確的選項是:
甲、梅英疏淡,冰澌溶泄,東風暗換年華
乙、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丙、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門外草萋萋,送君聞馬嘶
丁、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裡簪花倒著冠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丙丁乙甲
題目本身富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情韻美、意境美和文辭美,蘊含了中國文學特有的審美意識。題目所選的角度也十分巧妙。這類試題,考生須有靜觀、感物的內在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以及良好的古詩詞素養,方能做出合乎題意的判斷,而非靠死記硬背來得分。此題答案為“B”。
相比之下,大陸高考語文的古詩文類試題則顯得單調、生硬。如2013年的一道古詩文閱讀試題: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次韻雪后書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
8.這首詠梅詩中,作者用什麼手法來表現梅花的?請簡要分析。
9.詩的最后一聯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
姑且不論用“閱讀”兩字來命名“古代詩歌”欣賞類試題是否合適,首先這種出題方式本身就不符合中國古典詩歌的審美規律。中國古典詩歌的特點在於有情趣、有意境、有韻味,以及文辭的精妙,音韻的流美。這些因素融合一起,產生含蓄蘊藉,回環婉轉,言有盡而意無窮之表達效果,故有“詩無達詁”之說,由此也形成以感悟、品味、吟詠為特點的欣賞方式。而“分析”本身意味著“理性”和“邏輯”。因此,8、9兩題要求考生用“分析”其寫作“手法”和“心情”來作為考查詩歌欣賞能力的著眼點,無異於緣木求魚。而像此類試題在自主命題的各省市試卷中比比皆是,並已成固定模式。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年初,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發布了2014高考科目命題原則和調整重點,在語文學科的調整重點說明中,明確提到“改造古詩詞閱讀,採用多文本綜合性的方式,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考查”。可見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至於如何做到“多文本綜合性的方式”,筆者一時還無法領會,且當拭目以待。
台灣學測國文在注重試題的審美價值之同時,同樣注重對於考生倫理道德觀念的引導,尤其是儒家重德行、輕物質的價值觀。如2005年單選題第5題:
儒家著重德行、理想的追求,反對物質生活的耽溺,下列《論語》引文中,並非陳述此種意旨的選項是:
(A)君子憂道不憂貧
(B)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C)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D)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此類試題在學測國文中幾乎年年都有,且內容與角度靈活多變,鮮明地體現了“考”以載“道”和“美善合一”之趨向。此題答案為C。
並且,學測國文出題范圍既注重知識的廣博性,也有一定專業性,尤其是對古代文學史的考查,如古詩流變、古文運動、代際文學對比等,均有涉及。如2006年多選題第19題:
漢代與唐代同為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皆有可觀的時期,下列關於漢唐文學的說明,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漢代散文的代表是《史記》,唐代散文的代表是傳奇
(B)《古詩十九首》出現於漢末,代表五言詩的正式成熟
(C)漢代樂府詩富有寫實精神,唐代新樂府運動亦關注社會現實
(D)近體詩完成於唐代,形式精整,表現古典詩的對稱美、聲律美
(E)高適、岑參為唐代邊塞詩的代表作家,王維、孟浩然為自然詩的代表作家
此題答案為BCDE。在筆者看來,其深度恐怕要接近大陸中文本科專業水平。
透過上述一道道精心設計的試題,我們仿佛觸摸到命題者對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溫情與敬意,以及希冀將這份溫情與敬意傳遞給下一代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