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台灣“高考”國文試題的啟示(上)【3】

2014年04月09日07:41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台灣“高考”國文試題的啟示(上)

值得尋味的是,在台灣學測國文試卷中,沒有這類以整篇小說作為題干材料的閱讀題,也沒有這種糖葫蘆式的“題串”。如果要進行比較的話,與之相近的有下面這類題,如2011學年度學測國文第一部分選擇題第12、13組題: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12-13題

台灣有許多河流深情地低吟新舊生命的更新與輪回,孕育高山與平原的歷史、文化及各族群的光輝。

……如果沒有了河流,人們仍然能活下去,但卻會變得毫無情意。

台灣的河流在短短的三十年內,將面臨長達億年壽命的臨終時刻,這是台灣土地歷史上最大的災難,也是生存的孽緣。許多河流在不久的將來將無法回到大海的懷抱,成為斷河。

現代人隻要水不要河流,他們將不愛的留給河流拋給河川,然后以水利工程技術建堤防隔絕人河關系,建水壩和攔河堰截斷回到大海老家的路,用越域引水抽干河水,滿足人類需水的欲求,很少人盡心盡力去整治復原河流,以免重蹈中東沙漠化的終極命運。

治療和呵護重病的河川隻有一條路,那就是河禁。

在十年至二十年內盡可能禁止人類進入河川,禁止任何侵犯河流的行為,建造衛生下水道,編組河川警察,建立控制污染的追查網絡和人力系統,把砂石採集權收回國營,廣建濕地湖泊補注地下水,讓河流休養生息恢復健康。

不然,河流終將成為台灣人的記憶、被遺忘的大地之歌。(曾貴海〈河流終將成為記憶〉)

12. 依據引文,符合作者觀點的選項是:

(A)河流雖被破壞,人們還是能繼續生存,不會有絲毫改變

(B)河流生命的迅速枯萎,起因於地層的自然變動

(C)河流如被破壞,他所孕育的歷史文化光輝,將面臨終結

(D)河流即使被攔腰截斷,也不會影響它源遠流長

13. 依據引文,作者認為台灣河流面臨的災難是:

(A)因為氣候暖化,將遭遇沙漠化

(B)因為經常泛濫,隔絕了人河關系

(C)因為現代人需水量大,河流將枯竭成為斷河

(D)因為現代人不要河流,河流的生態遭受破壞

所引題干閱讀材料隻有410字,內容關涉學生切身的生存環境問題,同時也是台灣社會面臨的十分迫切的現實問題。並且,題目文字表述言簡意賅,題旨顯豁,考生容易領會。

考試本身也是一種思維訓練,而且是很重要的思維訓練。題目的表述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文字簡潔、邏輯嚴謹的試題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同樣,文字冗長、思維混亂的題目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對此,大陸高考語文應當引以為鑒。

與台灣學測國文相比,大陸高考語文確實存在閱讀題材料文本過長的問題。以2013年全國統一考試語文新課標II卷為例,其中文學類文本字數1300字,實用類1500字,現代文870字,文言文650字,再加上其他說明性文字,一份考卷總字數多達8500字,迫使考生將大量時間耗在讀題上,因而影響答題質量。而台灣學測國文基本控制在6000字左右。

也許有人會說,試題閱讀材料越長,下設題目越多,越能測試學生的語文能力。此理論似不成立。漢語文本身有其內在規律,一份設計合理的試卷應該以少勝多,由約見博,通過最精簡的試題來考量考生的母語基本素養。

對此,最典型的例子當屬1932年陳寅恪先生為清華大學新生入學考試代擬國文試題。他出了一道作文題《夢游清華園記》,又出了一道對對子題,為“孫行者”三字。誠然,今天的高考無論在規模還是性質上都與當初不可同日而語,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模仿陳先生這種出題思路,但其中暗含的漢語文規律的“玄機”,卻值得我們深思。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教育實習生、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