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家访变“微访”——教育交流方式的“变”与“不变”

2014年09月10日09:17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家访变“微访”——教育交流方式的“变”与“不变”

曾让不少“80后”“闻风丧胆”的家访、“请家长”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式”,利用微信、QQ、飞信等方式与家长交流成为不少教师家长之间交流的“新常态”。家访变“微访”,如此变革,哪些该坚守,哪些该顺应?

“家访?听倒是听说过,但是好像周围同学都没‘中过枪’吧?”在山西省大同市一所高中读高三的刘宇说,周围要好的同学“从小到大好像都没被家访过。老师去家里?多可怕啊!电话、短信、微信、QQ这么多方式可以选择。”

在不少“80后”“70后”看来,家访已成回忆。“小时候老师每学期都会去家里坐坐,和爸妈聊一聊,也不一定都是告状。”在国企工作的相少华说,年近三十的他在小学时还和不少同学谎报过“你完蛋了,老师要去你家家访”的消息,最终结果是被当时的班主任“一顿收拾”,“当时不少同学真被吓到了。”

新华社记者与不少地区基层教师交流中发现,校讯通、飞信、QQ群成了家校交流的主力渠道,“监控”更严、互动更快、“有事就说”是新型交流方式的显著特点。“有什么需要就在群里说,放学时间、放假安排、作业布置直接发到家长手机上。”大连市第二十三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刘妍妍说,“和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不会像以前那么频繁。”

争议接踵而来,新媒介的“新交流”与面对面的“心交流”孰是孰非成了教师节里的热点话题。“如今的孩子更加活泼,更有主见。”北京第五十六中学政治班主任冯乐说,“不少孩子觉得家访会侵犯‘隐私’。”在她看来,入学登记时家长甚至可以不用填写工作单位,“对家访产生抵触也就不足为奇。”

家访的愿望和顾虑并存成为不少教师的“隐痛”。“家访和‘微访’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说,“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教育消亡论、教师消亡论嚷嚷了那么多年,正常的教育被取代了吗?当然没有。”邬志辉认为,二者结合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形成更全面的师生评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因为教育评价体系的错位,不少地方的家校交流仅仅就是作业本上签字、考试成绩解读、提分办法商讨。”一些专家认为,在邀请家长进行教学任务配合同时,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让其真正参与到学生成长过程中,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反馈互动,才能真正形成教育方法和理念的“家校”融合。(段续、汤阳)

(责编:胡少雄(实习生)、林露)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