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鲁迅文学奖评委回应:“质疑是改进和完善的良药”

2014年08月20日09:04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质疑是改进和完善的良药”

——来自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的回应

  8月11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选结果正式公布,随即引发质疑,成为近期的一个文化热点话题。参与投票的评委们,是如何看待这些质疑的?光明日报特别邀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河北省作协副主席郁葱,河南文学院院长何弘三位评委进行集中回应。他们分别担任报告文学、诗歌、短篇小说组别的评委工作。

  实名制能否确保评选公正

  本届鲁迅文学奖推行实名制投票,评委名单和每位评委投票情况对外公布,这样的制度设计能否确保评奖的公平和公正?

  丁晓原:鲁奖评选的组织者对于确保评奖公正是很努力的,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评奖专设纪检组,纪检组成员列席各评委会的评奖会议。第四和第五轮评选,评委是在公证人员在场时投票的。整个评选历经五轮,每一轮评委都是实名投票,第五轮投票的情况向社会公布。这些制度设计,能有效地促进评奖的公平、公正。实名制投票,投票情况公布,在心理上使评委的投票增强了庄严感、责任感,投票时会更理性、更慎重,因此也更有压力。面对压力,心里无私自坦然。但这些制度的设计,对于确保评奖的公平和公正只是重要和必要的措施。要保证评奖的公平公正,就要有完备的制度设计,更需要评委具有相应的文学素养、崇高的职业操守和人的良知良心。在实际工作中,制度设计对于评委的职业操守和良知良心,有着重要的提示和催化作用。

  郁葱:相对于匿名投票,实名投票的公正度显然更高些。与匿名投票相比,这肯定是一种进步。在诗歌评委会,我感觉实名投票使评委的艺术奖赏力和总体把握诗坛现状的能力受到更大的考验,所以大家会更慎重。实名投票对评委也是个约束,一票投下去,要接受公众和历史的检验,这时,评委就更能摒弃其他因素的干扰。还有一点,实名制会减少一些对投票结果的猜测和传言,避免了一些无端的是非。当然每一种设计都会有它的缺陷,比如,由于是实名投票,所以面对自己所在地域的作者时,如果不投赞成票,有时候也会犹豫。但我觉得评委们都能够意识到,自己是鲁迅文学奖的评委,不是哪一个地域的代表,那么多双眼睛在看着,能够把握好这个尺度。评奖规则也是在逐步完善的,实名制无疑会使评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程度更高些。我赞成实名制。

  何弘:实名制对保证评奖的公平和公正,总体上具有积极意义。理论上说,匿名投票更有利于评委按自己的意愿投出公正的一票,而不必考虑人情等各种外在影响因素。但在当前弥漫着不信任情绪的社会背景下,实名投票并公布投票情况,将迫使评委在人情等各种外在影响因素和自己的学术、道德名誉之间做出选择。相信绝大多数评委都不会冒着学术声誉、道德名誉受损的风险投出不负责的选票。

  为什么会出现零票的情况

  有入围作品最终获得零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郁葱:这说明评委们对多数作品的艺术水准能够达成基本的共识。诗歌是感受的艺术,虽然没有一个硬性的条文性的评判标准,但评委内心都有一个较为共同或者相近的审美尺度,所以会出现票数相对集中的现象。在诗歌评审中,进入前10名的作品,评委会有结构上的考虑,除了有新诗,还尽量要有旧体诗、散文诗等等,评委们对这个思路和设计是基本认同的。但到了最后一轮,多数评委还是不愿意新诗得奖的数量受到太多的挤压,所以新诗的获奖者票数相对集中。还有另外一些原因,以耿林莽先生的作品为例,这也是网络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由于对耿林莽先生作品的认同度非常高,还有评委会对尽可能保持作品结构丰富性的要求,大家对耿先生的作品进入前10名没有太多的异议。进入前10名后进行了更细致的审读,评委仔细查阅,发现他的诗集的确与评奖规则有冲突,新作不足规则规定的三分之一,这个技术问题让大家都相当遗憾。(注:此次评奖,由于取消了初评,一些技术性问题也需要评委在阅读作品中逐步发现。)网上有议论说,为什么这些技术性问题到最后一轮才发现?如前所述,面对耿林莽这样的老一代诗人的作品,大部分评委在阅读初始更多的是在欣赏他的诗意,到了最后,一些技术性问题凸显了出来,评委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越到后面,由于作品少了,大家阅读就更细致,相信大家能够理解。

  何弘:本次评奖各评委会的提名作品都有在最后一轮投票中得零票的情况,这很正常。每部作品最终获得提名,都是经过了一轮轮的反复讨论推敲,最终突出重围的,这本身就代表了评委对这部作品的认可。一个评委投票让某部作品进入前十,并不意味着他一定会为这部作品进入前五获奖投出一票。实际上,众多参评作品经过评委一轮轮的阅读和反复讨论,大家对每部作品的优劣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尽管每个评委都会对作品有自己的判断,但对很多作品,评委还是会有相当的共识。如果基本的共识都没有,评奖就无法进行。一部作品能够入围而最终未能获奖,通常的情况是大家对这部作品有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普遍认为其尚不足以获奖。

  丁晓原:简单说“零票”是不客观的,因而也是不真实的,因为“零票”的出现有着具体的“语境”。从总体上说进入提名的10部(篇)作品都是优秀或比较优秀的作品,每个评奖类别一般只有5%左右的作品才能进入提名。在提名的10部(篇)作品中,产生不超过5部(篇)获奖作品,获奖作品必须获得不少于2/3的评委的同意票。为了尽可能多地选足获奖作品,需要评委通过充分的评议,有时采用投票的方式,凝聚对获奖作品的共识。提名作品中评委共识度高的作品,最后得票数会高,容易得满票。而有的意见不集中的作品,则票数会少,甚至有的会出现零票。一些评委的心理是,对于可能无法获奖的作品,多投一票少投一票,没有实际意义,于是干脆把票投得集中一些。

下一页
(责编:沈圆圆(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