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鲁迅文学奖评委回应:“质疑是改进和完善的良药”【2】

2014年08月20日09:04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是评作家还是评作品

  评委在投票过程中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是给作家还是给作品投票?

  丁晓原:对于评奖标准,鲁奖评奖条例中有明确的规定。总的标准是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除此之外,不同的门类应该具有更为具体的标准。就报告文学,包括纪实文学、传记而言,考虑的是文体非虚构的客观真实性,考虑的是“报告”与“文学”的相生性,既要有“报告”,有新的经验,有深刻的思想和精神含量,也要有“文学”,有艺术的结构设计、有个人化的语言表达,以及写作形式的创新等。既坚持报告文学的经典性,又注意看到它的开放和发展,将“非虚构”纳入评选对象,就体现了对这一文体开放与发展的尊重。评委投票当然是给作品投票,看作品是否满足或者基本满足评奖条件。另外,在考量作品时,也会顾及作家“全人”和新世纪以来报告文学写作的背景。评委在评议时对长期从事报告文学写作而且具有实绩的作家给予了必要的关注。

  郁葱:严格地讲,应该是给我们面对的这部作品投票,但可能不同的文学门类会有差异,比如短篇小说,由于评的是单篇作品,注重该篇作品的成分会更大。而诗歌评的是诗集,除了参评作品本身的艺术品质之外,相信大家也会注意到这位诗人在诗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有两个问题,一是较为成熟的诗人的作品更能展示诗坛的总体创作水平;二是评委还是希望获奖作者具有持续的创造力,别得了奖,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当然主要看的还是报送的作品,因为一般说来,报送鲁奖的作品,往往也是一个诗人创作水准的标志。

  何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的判断标准是,先考察作品,特别是在前几轮的投票中,把优秀的作品都推荐进入下一轮的评选。如果作品水平都达到一定水准,无法做出取舍,会适当考虑作家的总体创作水平,优先考虑总体实力更强、对文学贡献更大、更具影响的作家。总体而言,我的评价标准是,以作品水平为基础,综合参考作家的总体实力和影响力。

  奖项的权威性是否遭到了损害

  本届鲁迅文学奖名单自公布以来,出现了不少的质疑。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对文学奖项是否是一个伤害?

  何弘:每个人对作品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尽管未获奖的作品肯定有些水平不比获奖作品差,但这并不意味着评奖的不公平、不公正。评奖是在一定规则之下进行的,规则的细小改变和参与者的变动等,都会影响最终结果。对评奖结果有某种程度的质疑是正常情况,也说明了社会对这个奖项的关心,有利于今后把这个奖项办得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任何质疑都没有反倒是不正常的。当然,质疑应该建立在理性而不是妄自猜测黑幕的非理性基础上。对这次评奖的质疑,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目前社会上弥漫的不信任情绪、怀疑一切情绪的延续。

  郁葱:一个中国最高的文学奖项,没有议论才不正常,客观地分析获奖作品非常必要,质疑不是伤害,客观分析也不是伤害,对作品正常的争鸣是文学成熟和繁荣的标志,议论是由于在意,这是好事。而且,即使评委们再殚精竭虑再无私无畏,每个门类获奖的作品毕竟只有5部,肯定会有很多的遗憾甚至也会有失误。诗歌评委们说:每过一轮,都在剜心。“剜心”,这是当时真实的感受。对作品本身,甚至对评奖程序都可以质疑,有道理的,相信评委会以后会调整。评委们有时也质疑和建议,比如我们也向评委会提出:虽然评委会有诗词研究的专家,但新诗的评委毕竟多些。诗词有它的独特性,以后的评奖中,能不能在诗歌评委会中组成一个分评委会,单独设立几位评委,每届评选出一到两部诗词作品,不要再占用新诗的名额。当然,这仅仅是建议。

  但恶性炒作和无端猜疑、断章取义就是伤害。比如这次结果公布之后,有人说“很多人都是靠跑关系获的奖”,很多人是多少人?是谁?他们往谁那里“跑”?笼统的猜忌是很不负责任的。我认可绝大部分评委同事的杰出和优秀,我与我大多的同事们有观念的差异,没有人格的怀疑,我们干干净净!这一点,我毫不隐晦。显然,对评委和参评者的普遍怀疑,以及某网络上的谩骂,的确是对文学评奖的伤害。评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有对艺术问题的把握,也有程序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探讨,我们知道很多人不了解评奖细节和具体的操作,因此有疑义也可以理解,沟通、解释是必要的。但拿出一位作者30多行的诗中的四句,冠以全诗的名字去炒作,而且把作者一些作品都“删节”成那个样子,显得很不厚道。当然我们也知道网络炒作的方式,从上一届鲁奖开始,网络上就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炒作。坦率地说,这些现象重塑了我的一些理念和观念,理性和非理性都会改变我,使得我不再偏执、不再苛求,更理智更包容,从这个角度看,或许是一件好事。

  丁晓原:文学的评价(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见仁见智,势所必然,文学评价是无法量化的,如果各取角度,所得就会有很多不同。我们应当正确对待作家和社会公众的质疑。首先,这种质疑从一个方面表示着文学界和社会对鲁奖的关注,说明了这一奖项的重要性。其次,可以从质疑中吸取正面的有建设性的意见,以进一步改进完善评奖工作。可以说,质疑是改进和完善的良药。再次,要对质疑的具体内容作具体的分析。比如,关于“零票”现在看来是被误读和放大了,实际并不是完全否定作品的价值,否则作品进入提名就无法解释。

  (光明日报记者 王国平整理) 

上一页
(责编:沈圆圆(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