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教育时评:别让孩子内心的恐惧化作魔鬼【2】

2014年08月20日07: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教育时评:别让孩子内心的恐惧化作魔鬼

  今年8月,陕西西安一名14岁男孩,杀死一岁半的亲生妹妹,原因是嫉妒妹妹分走了父母的爱。

  对责任感到恐惧,对失去感到恐惧,对惩罚感到恐惧……恐惧让这些十三四岁的心灵,杀念骤起。而他们想杀死的不是眼前活生生的一条性命,而是自己的恐惧感。

  有时,甚至连成年人也无法处理这样的恐惧感。2010年,21岁的药家鑫因为害怕对车祸负责,害怕被受害人纠缠,举刀杀人。他的身体有了成年人的模样,但他的内心世界,依然是充满恐惧的孩子。

  所有孩子都有第一次打破物品的时刻,当各种突发的情境猛地降临在他们生命里,所有的孩子,也都第一次经历恐惧。

  而成年人要做的,则是教会孩子学会面对恐惧。比如,在他犯错后教他面对、承担和处理,为他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如其来,并把最简单的求助方式不厌其烦地告诉他听。当黑夜降临时,给他拥抱和故事。

  所以,当孩子犯下残忍的罪行,成年人应当警醒,那并不是所谓“性本恶”,而是不在场的父母,不作为的学校,以及趋利避害的社会流俗,共同犯下的“罪行”。成年人缺席的不仅仅是犯罪现场,更是此前每一个应当及时教育的时刻。

  家庭应当是孩子和恐惧之间的第一个调解人,是一个孩子内心安全感最初的来源,也是教他学会应对这个世界的第一位老师。

  学校则是孩子迈出家门后的首站,如果孩子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现出异常,那么老师应当及时察觉,并给予辅导。

  但往往,一些孩子被打工在外或不负责任的父母,也被“管不过来”也“没法去管”的校方忽略了。

  在小概率的“父母失职”和“学校失责”后,应当有相应的社会工作机构,以百分百的概率扛起教育、帮扶和救助的责任,不让一个孩子陷在教育的漏洞中,不让一个孩子独自面对恐惧。

  性格有内向外向,源于天性,但自制力、同情心、道德感、责任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一定是长久养成的结果。关键是,在孩子们成长的岁月里,我们一刻不能缺席。

  当我们以极大的耐心第99次站在一个孩子身旁,陪他面对恐惧时,很有可能,那即将到来的第100次,就不再需要我们。

上一页
(责编:郝孟佳、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