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密云县开始实施教师岗位交流政策。目前,第一阶段交流工作已经结束,共有1050名城乡教师参与交流,不少人还报名第二轮交流。是什么吸引城里老师有下乡支教的积极性?
密云县是北京市的远郊山区县,全县80%以上的中小学分布在农村山区乡镇,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差距较大。师资不流动,教育均衡无法实现。
2006年,当地开始实施城乡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岗位交流。三年一个周期,第一阶段共有1050人进行了交流,约占全体教职工总数的17%。
密云县第六小学数学老师王化伦已经报名第二轮交流了。“2006年到2009年第一轮交流时,我只是想尝试新的工作环境。”王化伦说,“交流之后一方面觉得山区孩子确实需要我们,另一方面,我也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现在已经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了。”
太师屯中心小学校长蔡瑞山说,交流促进了城乡教师之间相互融合,推动教育质量向更好发展。
经过9年的交流实践,密云县城乡教师之间差距逐步缩小,骨干教师的分布也从过去集中在城区学校变成城乡学校齐头并进。教师均衡发展带动了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2013年,全县中考优秀率为24%,比2005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全县中考及格率2013年为90%,比2005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而城区学校没有因为派出和接收交流教师而影响教学质量。比如,密云县三中派出了51名交流教师,接收76名交流教师,可这些年的教学成绩依然保持在全县前列。
密云县教工委书记张文亮说,交流政策实施9年来,教师从不理解、抵触,到主动报名参加第二轮交流,轮岗交流从过去需要优惠政策推动,转变为公认的“骨干教师孵化器”,成了城乡教师争相参与的优质平台。
随着交流教师人数越来越多,城乡教师差距越来越小。山区学校解决了学科短缺、特长教师短缺的问题,而城区学校通过交流建立了教师之间新的平衡,促进了竞争与协作。(记者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