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

守望“小候鸟”系列报道四

无法转学籍 来京一年的"小候鸟"又要飞回去了?

2014年08月07日09:39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8月7日电(记者贺迎春)“我不回去,如果硬要回去读书的话,就不读了。”张航,这个11岁的男孩,一年前刚刚告别“候鸟”与留守的生活,今天却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学校通知他,由于学籍无法转到北京来,马上就要上六年级的他可能面临拿不到小学毕业证的后果。转不了学籍、拿不了毕业证意味着他将无法继续在北京上初中。

张航4岁时,妈妈刘金玉离开老家甘肃去北京打工;5岁时父母离异,他与姥姥一起生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是一个留守儿童,也是一只“小候鸟”。

去年,张航作为随迁子女来到了妈妈身边。妈妈刘金玉通过一个河南人花了两万块钱把他送进了一个小学,学校里面百分之八十都是随迁子女。这个河南人收了钱后向刘金玉承诺,上小学到高中都没问题了,但这个河南人始终不让她见校长。直到有一天校长找到她,说孩子的学籍没法转过来,不能参加“小升初”的电脑派位,无法在北京读初中。

为了孩子上学“单身妈妈”不结婚

刘金玉2007年来北京打工,先上了一个家政培训班,做了半年家政服务,后来做起了办公室文员。“我不喜欢做家政,做办公室工作比较合适。”高中毕业的刘金玉对记者说。

问起她为何来北京,她说,老家工资太低,2007年的时候,一个月才一百来块钱。

2008年,刘金玉与丈夫离婚,成了“单身妈妈”。1974年出生的她,没有重新建立家庭,“主要是考虑孩子上学的问题,一个人的话,孩子上学需要的证件比较容易凑齐,如果结婚了,要办的手续更麻烦。”

留守岁月:电话记录写成长日记

刘金玉有个厚厚的日记本,里面写着儿子张航的成长轨迹。常年母子分离,她如何写成长日记?

“经常打电话,我妈在电话里告诉我孩子一天的情况,再加上寒假暑假我们能见面,我就把它们都记录下来。”这本成长日记记录了这位母亲的心情。

“我看过日记,觉得妈妈很关心我。”张航说。

刘金玉把更多的事记在了心里。“孩子四岁多的时候,他画了苹果树、小汽车、大房子,他说,妈妈喜欢吃苹果,苹果树给妈妈;爷爷腿不好,送个小汽车;大房子送给姥姥。”

“一通电话,孩子就哭着要妈妈。”刘金玉说。

“每次我说妈妈你回来吧,她就热泪盈眶。”张航说,妈妈其实也不想一个人在外打工,但她不打工的话我们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张航是个懂事的孩子。

“小候鸟”是不是又要飞走了

张航七岁的时候第一次来北京,与妈妈生活了几天,去了故宫、颐和园、动物园。 “北京很陌生,也很新奇,我觉得我的世界一下开阔了很多。”张航还清晰记得当年来北京时的场景。

“我喜欢看书,喜欢思维侦探型,或者自然界的书,我以后也想做个侦探。”在张航眼里,北京是一个他很想“侦探”的地方。

不过,如果他的学籍问题解决不了,他的“北京梦”可能就此折翼。要么辍学,要么在与母亲团聚短短一年之后又回到老家甘肃继续留守。

“我国有义务教育法,孩子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让孩子在北京参加高考可以理解,但是九年义务教育为何也不能读?为何人为设置这么多门槛?”刘金玉不敢奢想孩子能在北京“异地高考”,但是对于义务教育都不能读完,她不理解。

对于一些城市对外地孩子上学设置高门槛的做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认为那是一种短视行为,因为按照有关规定,人口流入地政府有责任担负起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

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则认为,大量留守儿童的存在,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他呼吁不要再造就更多的留守儿童。

(张航、刘金玉为化名)

相关报道:

守望“小候鸟”系列报道一:南方“小候鸟”在北京的一天

守望“小候鸟”系列报道二:小候鸟”长大了:别人拼爹,我靠自己

守望“小候鸟”系列报道三:莫让“小候鸟”进城团聚后“二次留守”

守望“小候鸟”系列报道四:无法转学籍 来京一年的"小候鸟"又要飞回去了?

  守望“小候鸟”系列报道五:6000万儿童留守 何时能为他们在城市“筑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春光谈“小候鸟”现象与留守儿童

(责编:贺迎春、熊旭)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