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留学频道_教育频道_人民网_最权威的留学信息>>独家报道>>留学生杂志

专访意大利语同传第一人张密:坐上无法停止的列车【2】

2014年04月02日17:15        手机看新闻

内心有阳光

进修时间为两年,先后在贝鲁贾外国人大学和罗马大学,这是张密第二次踏上意国,与第一次相比,少了初来乍到的惊喜,多了挥之不去的孤独。

身在异国他乡,最令她魂牵梦萦的便是亲人,尤其是年幼的女儿,可是没有国际长途电话,与家人的联系完全靠书信,从寄出一封信到收到回信,需要等上两个月。除了了解家中的近况,她最想看到的是女儿们的照片,当看见回信的内容写道,女儿对别人说,我不是没有妈妈,我的妈妈在意大利,她很快就回来了时,张密心酸得直落泪。

她深知自己为这学习机会付出的代价有多重,所以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食堂、宿舍和图书馆这三点之间的轨迹上循环往复,枯燥的生活中,寂寞感随时侵袭而来。“有时候,在宿舍独自看着书,突然就感到可怕的孤独,我打开门匆匆忙忙往人多的方向跑去,直到周围来来往往的人群包围着我,这种感觉才慢慢缓释并消失”,多年之后,张密谈起那时的孤独感仍然心有余悸。

尽管留学如此艰辛,张密从未动过放弃的念头。确实,这点困难对坚强的张密而言,不算什么,丧子、离异、癌症她都经历过,并挺过来了。张密说,让她无所畏惧的,是内心的阳光,她乐于把这种阳光播撒给身边的人,同时从身边的人身上得到温暖和支持。

除了学习意大利语,张密还在留学期间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由于学习任务很重,张密与一同进修的王军(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意大利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在学习上“结对子”,一人主攻文学,另一人主攻历史和艺术,然后交换学习心得,这种分享式学习让二人在班上获得了第一和第二的好成绩,也被张密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推广。

进修到期后,张密迫不及待要践行出国进修时的最初梦想——“出去学好意语,回来教好学生”。事实上,张密回国后全身心投入意语教学的全面建设中,规划课程设置、编写教材资料,连初露端倪的翻译事业都被搁置一旁了。

翻译是遗憾的事业

说起翻译,张密是既爱又恨。

“做翻译,要挨得住内心的寂寞,耐得住外界的诱惑,受得了稿费低廉的待遇,担得起文责自负的责任”,她的一串顺口溜让记者忍俊不禁。

《一个身子分成两半的子爵》是她翻译的第一本卡尔维诺的作品,张密介绍说“我也是因为这本书才接触到卡尔维诺的,拿到原稿我就被里面的情节深深吸引,翻译时也是乐在其中,很享受。”

愉悦的感受并非翻译带给她的全部,张密感慨“更多时候的感觉是难!尤其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翻译是特别辛苦的活计”。

由于教学工作上冲突,张密的翻译工作总是放在寒暑期的时间进行,有时甚至足不出户,即使在炎热的暑期,也闷在屋内埋头苦干,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翻译,一气呵成才肯“出关”。

但张密说这不算辛苦,找书比这辛苦多了,在翻译《宇宙奇趣》时,自称“科盲”的她为搜罗参考书到处跑图书馆、找熟人借,甚至请意大利的朋友寄回来,为了一本书累得人仰马翻。

除了体力劳动外,脑力劳动量也不轻,遇到只能意会不知如何表达的长句时,在脑袋里推敲无数遍;倘若其中还夹杂着大作家使用的生僻字,除了反复查找字典寻出处外,还得找几个文化修养高的意大利人请教去。

在与意大利文打交道的这几十年里,张密翻译的作品字数多达近千万,翻译事业横跨文学、教育、科技、经济、法律等多个专业领域,其中,不乏有获得意大利使馆文化处“最佳意大利文学翻译奖”殊荣的《看不见的城市》、经典法律大部头《意大利民法典》,但是谈起究竟哪部是她最满意的作品时,张密脱口而出道:“没有满意的,所以说翻译是遗憾的事业。”

她继续解释道,翻译《意大利民法典》前后花了三年的时间,即使是这样“精心打磨”,出版后细细查看,还是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更别说那些加班加点赶出来的“任务”了。

已经从对外经贸大学退休的张密,准备继续坚守在她称之为“遗憾的事业”上,“虽然年纪大了,该翻还得翻。”或许正是因为遗憾,才无法停止追求。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荣志卉(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