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最喜欢的是学校的课程
任羽心,一个13岁的小姑娘,7名考入西交大的同学之一。她说:“在郑州中学,我最感兴趣的是课程设置。你想啊,一周一个鲁迅,一周一个论语,多过瘾啊!数学课上,趣味数学让你根本就不知道时间是怎样溜走的;典范英语学习、原声电影赏析会让你有种穿越到美国的感觉。”
她的话得到了其他6位同学的肯定。据郑州中学副校长耿宝柱介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的教材使用和普通初中不同。这里没有了年级界限,三年的知识被重新整合、优化,构建成一个个知识模块,学科之间的界限随时可以打通。这还不算数量众多的独具郑州中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说:行走的力量
刘天皓是同学们一致认同的“学霸”,思维敏捷、风趣、可爱。
他说,初中三年让他感到最难忘的是学校组织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有一门‘大河行’课程,就是行走。”刘天皓说,大河行让他深入了解了芦苇、柽柳等湿地植物,了解了黄河的历史变迁,感受黄河文化的博大与厚重,品味到了学科融合带来的甜蜜。
“这是行走,更是毅力的磨砺,迈出的是脚步,提升的是能力,锻造的是品质。”
三说:我们不是神童
初中生被大学少年班录取,在外界看来,他们就是智力超常的“神童”。可张笑宇和刘宇玮不这么认为。刘宇玮说:“在西交大,我们都做过智力测试,成绩最好也只是优秀,远远达不到‘超常’。”7位同学中,智力测试得分最高的是128分,属于“优秀”,而智力“超常”的分数要达130分以上。还有的同学得分是110多分,属于“良好”。
“说实话,他们并不是班里成绩最拔尖的。”班主任老师王学娟说,“但他们的综合实力强:各科成绩均衡、思维敏捷、求知欲强。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个性鲜明,有独立见解,这都得益于我们一直在开展的自主教育。”“自主教育”用学校的语言表述就是“思想上的自主教育,生活上的自主管理,学习上的自主发展”。
吴红霞老师认为,经过三年的自主教育和自主管理,这些孩子更有活力,更具潜质,无论是临场应变,还是合作交流与语言表达,他们都显得比较突出。这也应该是西安交大少年班所看重的。
四说:让老师成为班里“最懒最笨”的人
王学娟说,她在初一第一堂课上曾说,老师应该是班上“最懒最笨”的人,同学们都要比她勤奋、聪明。
在郑州中学,老师们谈得最多的不是高分数和名校录取,而是如数家珍地讲述学生鲜活的“自我”特色,讲述他们在自我成长中点点滴滴的精彩细节。
王学娟说,要允许孩子们犯错,给他们犯错的机会,在错误和挫折中成长。“只有身体力行而得到的经验,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成长经验。”
所以在采访时,同学们说的多,老师说的少。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