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作弊是全世界学生的通病,其危害当然不容小视,因为这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如果漠视,势必影响孩子的道德意识、人格健全,小则损害个人诚信,大至动摇整个社会的信誉基础。面对学生作弊花样不断翻层出新、越来越难以识破,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对此,国外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作弊三次即开除
美国学生的作弊和抄袭方式正日益高科技化与隐蔽化。为有效遏制学生在学业上的不诚信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美国的学校通常都制定了适合本校的学术诚信规章制度。
各校学术诚信规章中有几条尤为值得关注:鼓励学生自立与守信,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倡导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家长关注子女成长并探讨相关学术道德行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诚信话题;学校确保学生成绩的私密性与安全性等。学生只要被发现有不诚信行为,除所涉科目成绩无效或作零分处理以外,学校一般均会通告家长并邀请其参加有学生本人、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参加的特别会议共商对策。对于作弊情节特别严重或累犯三次以上者,学校会做出开除或要求学生转学的处理。
一些中小学校也开始向高科技寻求帮助。夏威夷的克拉克高中已经与全球第一个提供剽窃行为检测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合作。现在,每天大约有3万篇学生作业通过该网站检测。当然这一举措也增加了学校的成本,一所1400人的高中每年需要为此项服务开支5200美元。
加拿大:《学生日程手册》的威慑力
加拿大渥太华市工业中学有一本可以让学生随身携带的《学生日程手册》,学校各种重要的规定都在上面。在教育道德规范部分,写明了学术欺骗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学校的相关惩戒措施。学术欺骗行为的后果包括档案留底、不能参与任何荣誉奖励的提名、联系家长、学校将不会为学生出具任何介绍信、不能参与奖学金评选、勒令休学或转学等。有如此严厉的惩戒措施,很少有学生敢以身试法。
俄罗斯:收集作弊工具举办展览
俄罗斯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商贸学院的副教授鲍里斯?博拉廖夫用他收集到的学生考试作弊工具办了一个展览。展品一共有300多件:后跟掏空的女式凉鞋、空心胶囊、去了底的一次性打火机、口红软筒、掏空的计算器和抽去烟丝的香烟……一个看上去很新鲜的橙子,拿在手里却轻飘飘的,原来里面的瓤通过一个小孔已被刮得干干净净,变成一个小小的“集装箱”。还有一个上面写满答案的纸制“手风琴”,拉开居然有4米多长。
鲍里斯教授收集了不少作弊工具,并举办展览,让同学们引以为戒,但是他并不一概反对作弊,甚至对用小抄作弊的学生表示理解。他认为,亲手抄过一遍的东西更容易记住,学生准备小抄也是个进一步加深理解的过程。不过他坚决反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作弊,一旦发现有学生在考场将手表般大小的微型电脑、呼机或手机用于此目的,立即会将他们逐出考场,因为他认为这样做不用动任何脑子。
捷克:高科技识别作弊
位于捷克布尔诺市的马萨利克大学日前开发出一种电脑技术,可成功识破学生考卷中的作弊行为。科研人员称,学生的试卷首先被输入电子数据库,老师在阅卷过程中能发现学生试卷中的内容是否与其他考卷或网上服务器及参考书中的内容相同,从而辨别其是否为抄袭行为。目前该技术可识别英语、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此技术在大学试用的一年间,校方在45万张试卷中发现了15万个雷同之处,其中一些的确属于抄袭行为。
捷克13所大学拟于新学期开学后使用此项技术,同时向教育部申请资金,用于技术推广普及并实现大中小学防作弊数据库联网。根据规定,如果在家庭作业中发现抄袭行为,一般会由老师退给学生重写;如果在考卷或论文中发现抄袭,将取消该学生的成绩。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