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考研頻道_教育頻道_人民網

2014年考研政治真題及答案【5】

2014年01月05日15:16        手機看新聞

(2)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是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36.綜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1980年8月,鄧小平會見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齊。法拉齊問:“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遠保留下去?”鄧小平回答說:“永遠要保留下去,過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處都挂,並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也並不表明對毛主席的尊重。”鄧小平又說:“毛主席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從危機中把黨和國家挽救過來。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毛主席最偉大的功績是把馬列主義的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之處了中國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應該說,在六十年代以前或五十年代后期之前,他的許多思想給我們帶來了勝利,他提出的一些根本的原理是非常正確的。”

材料2

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時期,這是兩個相互關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在這個基礎上把黨和人民實業繼續推向前進。

摘自(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

(1)1980年,鄧小平為什麼強調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永遠要保留下去”?(5分)

(2)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不能否定”的深刻內涵及其意義?(5分)

【答案要點】

(1)毛澤東同志畢生最突出最偉大的貢獻,就是領導我們黨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性成就,並為我們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積累了經驗和提供了條件,為我們黨和人民事業勝利發展、為中華民族闊步趕上時代發展潮流創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開創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歷史進程中,對毛澤東同志開創和探索的事業不斷繼承、發展和創新,並在此基礎上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了中共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綜上所述,毛澤東同志和他后續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是一個接續奮斗的歷史過程,是一項救國、興國、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事業,必須一以貫之地堅持,堅定不移地推進。

(2)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分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是黨領導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艱辛探索並取得一系列勝利的時期,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是黨領導人民開啟並推進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的時期,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改革開放前的成果為改革開放后的發展奠定制度基礎和經濟前提,也提供了改革動力和前車之鑒,改革開放后的發展是改革開放前的成果的繼承和創新。因此,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這兩個歷史時期互不否定。

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確認識“兩個不能否定”對於我們准確把握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的兩個時期,總結改革開放前的經驗教訓,並繼續堅持和推進改革開放后探索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37.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鸚哥嶺是海南省陸地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區內分布著完整的垂直帶譜,在我國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保存上獨佔鰲頭,這裡山高路遠,條件艱苦,一直難以招聘到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工作人員。

一、鸚哥嶺來了大學生

自2007年起,先后有27名大學畢業生(2名博士、4名碩士、21名本科生)放棄大城市的優越生活,陸續從全國各地來到鸚哥嶺保護區工作,山腳下一排破舊平房中的兩間就是他們的家。“孩子們,這裡的黎苗兄弟說是以種田為主,實際上就是重些橡膠、靠山吃山……你們來任務重啊!在關愛森林的同時,還要想法幫這裡的百姓致富!”老站長的一席話,像重錘一樣敲擊著大家。“我們不會讓鸚哥嶺失望的!”大家不約而同地喊出聲。

作為環境保護者,大學生們痛心疾首,但習慣靠山吃山的當地百姓說,“讓我們放下砍刀,放下獵槍絕對不行!”大學生們克服阻力,用真誠和智慧動員招募了270名護林員,並與他們一起,用一個多月的時間,走進了209公裡長的界線,埋下了近400根樁和50多塊界碑,為鸚哥嶺保護區筑起了一道看得見的保護網。

四、鸚哥嶺有了農業示范田

鸚哥嶺是海南的貧困山區,為幫助當地黎苗族百姓脫貧致富,大學生們特地去外地取經,在鸚哥嶺通過試點而大面積推廣“稻鴨共育”的方法,帶動當地人致富,農戶們在稻田裡驕傲地插上了“農業示范田”的牌子,接著大學生們又推廣林下經濟,在橡膠樹下種菜、種瓜、養雞﹔並幫助當地人建起了環保廁所,改造了豬圈,改善了居住的環境……當地百姓手裡有了錢,靠上山砍樹賣錢的人越來越少了,看到這一切,大學生們說,“我們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快樂,也深切地感受到,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

5年過去了,27名大學生一直堅守在鸚哥嶺,他們甘於寂寞,樂於風險,發現新的物種,是敬業的科研工作者,引來環保理念,是先進理念的傳播者,心系百姓喜憂,是黎苗族兄弟的貼心人。一份職業,背負三份責任,三個角色的完美融合,讓我們看到了甘於寂寞的堅守力量和不甘於寂寞的奮斗精神,也讓我們懂得了自己手中的筆,腳下的路,心中的秤要靠什麼來指引,他們選擇了一種遠見的生活方式。

每到畢業季,總有一些大學畢業生發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感慨,究竟如何看待理想與現實的關系,鸚哥嶺的大學生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給出了最響亮的回答。

(1)為什麼說鸚哥嶺的大學生選擇的是“一種有遠見的生活方式”?(6分)

(2)怎樣看待“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種說法?(4分)

【答案要點】

(1)①個人理想隻有同國家前途、命運相結合,個人向往和追求隻有同社會需要和人民利益相一致才有意義。個人的生活和追求脫離了國家、民族和時代的需要往往也是難以實現的。②人生價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個人的人生活動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否通過實踐促進了歷史的進步。人生價值的基本尺度是勞動以及通過勞動對社會和他人做出的貢獻。③大學生把自身的職業發展同社會需求、國家發展趨勢向結合,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又能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做貢獻。

因此,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是一種“有遠見的生活方式”,凸顯了當代大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價值和擇業選擇。

(2) “理想很豐滿”顯示青年人個人理想的樹立應該持有正確的態度。“現實很骨感”凸顯了青年人在實現理想的過程當中遇到的現實困難。

理想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艱巨而曲折的過程。勇於實踐、艱苦奮斗是實現理想的根本途徑。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若遇順境要抓住機遇,迎高潮而快上﹔若遇逆境要將壓力變動力。

因此,理想必須通過時間才能轉變為現實,再好的理想沒有實際行動也沒有意義。要充分認識理想事業實現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堅定信念。

38.綜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航海家哥倫布完成了他的前無古人的探險活動后,向支持他探險的西班牙國王和往后匯報他的發現時說:“地球是國的,”他因為為這一偉大的發現而名垂后世,但是,時隔500多年后,美國《紐約時報》中東事務專欄作家,普利策獎獲得者托馬斯·弗裡德曼沿著哥倫布的航程,從美國乘飛機出發,經由法蘭克福一直向東飛行,來到了印度的“硅谷”——班加羅爾,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有了一個破天荒的發現,他回到美國后,悄悄地對他的太太說了一句話:“親愛的,我發現這個世界是平的。

“世界是平的”,並不是說地球已改變了它的物理形態,但這個論點的提出都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它揭示著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的深刻而又令人激動的一個變化—全球化的趨勢,它以高科技的發展為動力,在地球各處勇往直前,勢不可當。世界也因此從一個球體變得平坦。

“世界是平的”,意味著在今天這樣一個因信息技術而緊密、方便的世界中,全球市場、勞動力和產品都可以被整個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實現。

“世界是平的”,改變著每一個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乃至於每一個人的生存方式。因此,生活在當今時代的每一個人,都面臨著平坦的世界這樣巨大的變化,我們將如何自處?看來,在這個世界裡,要想脫穎而出,最重要的一點是不斷強化自己的競爭力,首先要培養“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不斷學習和教會自己處理舊事物和新事物的新方式。

摘編自《人民日報》(2007年7月2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11月1日)材料2

弗裡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以豐富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和益處。其中的一段話頗令人回味:“小時候父母常常說,兒子啊,乖乖把飯吃完,因為中國和印度的小孩沒飯吃。現在,父母會對孩子說,女兒啊,乖乖把書念完,因為中國和印度的小孩正等著搶你的飯碗。

摘編自《美》托馬斯·弗裡德曼《世界是平的》

(1)在“世界變平”的時代,為什麼每個人“要培養‘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5分)

(2)從“搶飯”到“搶飯碗”的變化說明了什麼?(5分)

【答案要點】

(1)從材料所給的書中內容可以看出,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已聯為一體,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已經融入了世界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加強學習。要深刻理解未來的機遇和挑戰,堅持創新工作思路和促進工作穩步發展,是在平面世界的競技場上獲勝的制勝法寶們隻有不斷地汲取新知識、鞏固現有知識並大膽付諸實踐,不斷提高與強化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在這平坦的世界中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培養自己“學會學習“的能力就要不斷研習和教會自己處理舊事物和新事物的新方式。在工作之余要不斷地學習吸收新知識,要不斷的豐富自己的管理知識和提高管理水平。

(2)“搶飯”到“搶飯碗”凸顯了從競爭資源到競爭就業機會。“搶飯”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搶飯碗”是生存的保障。作為生產力重要因素的人才資源,趨向於全球流動,給人才帶來機遇也帶來了競爭的壓力。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的經濟融為一體,資源和就業機會的競爭呈現出全球化的趨勢,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今世界對人才的要求不但要精通某一專業,還要博學多才,不斷吸收先進知識和文化,不斷進步以適應全球化的需求。

來源:新東方在線

上一頁
(責編:實習生李卓、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