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考研頻道_教育頻道_人民網

2014年考研政治真題及答案【4】

2014年01月05日15:16        手機看新聞

答案ACD

三、分析題

34.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巧用大循環,處理不再難

山東某地採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將秸稈“吃干榨盡”,對秸稈利用進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稈種蘑菇

該地小麥種植面積為60萬畝,按畝產500公斤秸稈計算,每年產生30萬噸秸稈,雖然粉碎還田、壓塊做燃料、青儲養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稈,但一些農戶為圖方便,仍然偷偷焚燒秸稈,當地禁燒壓力很大。

2009年,該地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一家蘑菇種植企業,該企業以小麥秸稈加雞糞為原料培育雙孢菇,從當地收到的小麥秸稈不夠用,還在周邊100公裡范圍的縣市區收集,雞糞則由當地一家大型養雞場提供,自蘑菇廠建起來后,蘑菇廠對秸稈的大量需要,讓原本難以處理而成為“包袱”的秸稈搖身一變,不僅成了香餑餑,而且還成為農民增收的渠道。

然而,蘑菇廠每年產生的6萬噸菌渣,四處堆積,臭氣難聞,也引來周邊群眾的投訴,由此,該蘑菇廠開始尋找下游菌渣處理企業,開展產業鏈條的招商引資。

山東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動前來,並把廠子建在該蘑菇廠旁邊,他們將買來的菌渣加上豬糞,經過發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機復合肥,這不僅解決了菌渣問題,而且也附帶解決了讓周邊養豬戶頭痛的豬糞問題,該公司將生產出來的有機復合肥直接賣給周邊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種植戶以及果農等,由於減少了銷售中間環節,價格合理,很受歡迎,該公司也因之而獲利頗豐。

三、“鏈接”到山林

秸稈經過種植蘑菇,變成的有機復合肥,最后拿到市場上銷售,算是完成了一個標准的循環利用過程,然而,如果將有機復合肥集中用於生態修復工程,再次推動一個新的生態產業發展,豈不是更好?

該地又動起腦筋,將秸稈利用產業與退耕還林工程對接,該地的山區丘陵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2/3,其中宜林荒山地有6萬多畝,這些山地土壤貧瘠、含沙量大,農作物產量低,經濟效益差。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該地從2011年開始,由市財政投入數億元,實施為期5年的“自主退耕還林生態富民”工程,打算將這些山地改造成高產的大棗、大櫻桃等經濟果林,大力推進農林業轉型。

而要發展高產高效的有機林果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是有機肥從何而來?這時,秸稈等有機肥料又成了人們惦記的寶貝,為了種植出優質林果,當地農民在山地種植果林時,都開始墊秸稈、放菌渣有機符合肥等,大片經濟果林的種植,不僅大大地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從而實現了秸稈利用的大循環,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農民收入。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3年6月22日)

(1)從唯物辯証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環、處理不再難”中“巧”在何處?(6分)

(2)當你在生活中遇到難題和矛盾時,上述事例對你有何啟示?(4分)

【答案要點】

(1)“巧用大循環,處理不再難”體現的是唯物辯証法的同一斗爭原理,同時也體現了事物是聯系和發展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區別,相互排斥的趨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決定了世界時辯証存在的,隻要巧加利用,就可以變廢為寶,從困難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材料中關於秸稈循環利用的事例,體現了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同時在其循環利用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在解決一個問題有困難時,通過其他處理方法可以使問題全盤解決。

(2)“困難和矛盾”是普遍存在於生活之中的,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應該積極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從問題自身出發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時,應該從事物的對立面把握其統一,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對事物進行分析,以在動態循環中使問題得到解決。

35.綜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1978年我國作出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時,美國《時代》雜志曾質疑說:“他們的目標幾乎不可能按期實現,甚至不可能實現。”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外貿進出口總額均已達到世界第二維,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份額提升到10%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平均超過20%。據世界銀行統計,我國已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

在物質文化生活得到提高之后,人民群眾對未來期待更高。過去施工建廠,首先考慮的是經濟利益,今天引進項目,擔心的卻是環境污染,過去期盼吃飽穿暖,今天卻追求吃得健康、安全﹔過去夢想有車有房,現在則憂慮PM2.5排放,城鄉居民收入整體都有提高,但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近10年來中國基尼系數始終處於0.4以上,超出國際公認“警戒線”……這個經濟飛速發展,財富不斷積累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創造者“中國式奇跡”的同時,仍有一些“中國式難題”亟待破解。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代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大之后首次到地方調研就選擇了廣東,並向深圳蓮花山頂的鄧小平銅像敬獻了花籃,習近平表示,之所以到廣東來,就是要到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地方,現場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我們來瞻仰鄧小平銅像,就是要表明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進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台階。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3年3月22日)、新華網(2012年12月11日)等

材料2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講話中說:“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回過頭來看,我們對鄧小平同志這番話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們講,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斯主義。

正是從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的高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反復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隻有進步時,沒有完成時。

摘自 習近平《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

(1)如何看待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中國式奇跡”與“中國式難題”?(4分)

(2)運用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分析為什麼“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6分)

【答案要點】

(1)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過去的35年裡,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今天,站在歷史新起點上,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只是階段性的,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還沒有最終完成,未來的路更長,任務更艱巨,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的辯証統一,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

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社會主義改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所以說,“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實習生李卓、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