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
人民網>>教育>>正文

“尖子生”保研,真需要“門當戶對”嗎

郭華橋

2015年12月22日17:52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近日,閱讀到中國青年報一則題為《高校“尖子生”保研失敗 隻因不招非“211”推免生》的新聞,感慨頗多。不知何時開始,一些高校遴選保研學生,忽然抬高門檻——考生第一學歷必須為“211工程”、或“985”重點高校,平添幾分媒婆說親,首先看是否“門當戶對”的味道。讓保研距離“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宗旨越走越遠。

第一,過分注重“尖子生”出身弊大於利。從提高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效率來看,在招收保研生指標有限額的情況下,設置一些門檻是必要。招收保研生一定程度上為了優中選優,但如果僅以考生就讀高校的層次作為分水嶺,未必狹隘了。雖然“門當戶對”可保住招生高校的面子,但“一刀切”難免滄海遺珠。不妨大膽設想,如果馬雲讀書那個年代國家實施了保研政策、學校也被劃分三六九等,當他獲得了保研名額,卻進不了“211工程”高校,他的人生又如何書寫?是他該失落,還是那些抬高門檻的高校該失落?

第二,“211工程”高校身份不是“免死金牌”,不可能代代永相傳。當前國家正著力推動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正是因為看到“211工程”、“985工程”等確實推動了中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存在“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復交叉”等問題,往后更加強調動態調整、績效評價。從新聞報道來看,已經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后流動站被取消。或許以后保研門檻會要求考生系出自“一流學科”的大學。對於眾多高校而言,想讓自己的“尖子生”不憋屈,就需要不斷加強學科建設,沖擊一流學科。

第三,保研不是“保險箱”,愛拼才可能會贏。以后擬申請保研的同學,就需要認真考慮、仔細權衡。如果自己想進的高校,堅持要求“門當戶對”,不如索性放棄申請保研機會,一門心思參加研究生招生統一考試,看能否通過考研逆襲。既然是“尖子生”就該無所畏懼,即便最終不能成功,全身心拼過一回也不用后悔。一方面,因為參加保研遴選需要耗費不少時間,如果最終不願“將就”,再轉而備考難免會非常被動。另一方面,與其自己浪費保研指標,還不如將保研名額讓給有需要的人。

此外,“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在當今信息化時代、MOOC時代、高鐵時代,考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與知名大學導師對話,甚至當面求教也不是難事。同時,眾多微信公眾號不斷推送學術大咖最新的科研思想,向學之人總會找到入口。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責編:賀迎春、熊旭)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