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人民網>>教育>>正文

14萬人國考棄考 專家:其實棄考率挺穩定

2015年11月30日16:39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11月30日電 (記者林露)2016年度國考昨天下午落下帷幕,和往年一樣,今年又有15%左右的考生在繳費確認后“棄考”,人數達到近14萬人之多。中公教育公考專家張成接受專訪時表示,由於近三年國考招錄人數持續增加,“棄考率”的穩定導致考錄比連年下降,各職位的平均競爭度呈逐年下降趨勢。因此,人們會感覺到“國考熱”正在降溫,國考越來越“好考”了。

棄考者:沒想到有2000多人和我競爭

今年12月,小艾就將拿到英國學校的碩士學位,10月回國時正值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前夕,媽媽認為女孩子有一份體面、穩定的工作是正經事,將來接觸的人也會比較有“檔次”。為此,她建議小艾結合所學專業方報名試試。小艾對自己也很有信心,她報考了專業對口的一個部委崗位並順利通過了資格審查,繳費確認時還交了90元錢。

當得知自己報考的崗位有2000多人在競爭時,小艾感覺有些出乎意料。雖然買了歷年真題在做,但是由於找工作、實習都分散了精力,她感覺自己完全沒有做好准備,最終她成為了“棄考族”中的一員。

近八年公務員“棄考率”都穩定在15%左右

記者對比發現,近兩年國考棄考率相差並不大,都是14%左右。2016年度國考招錄27817人,有139.5萬人通過招錄機關的資格審查,106.9萬人進行了網上繳費確認,最終近93萬人參加筆試,有近14萬人棄考,參考率約為87%,參加考試人數與錄用計劃數比例即考錄比約為33:1。而2015年度國考招錄22248人,參加考試人數近90萬人,近15萬人棄考,參考率約為86%,參考人數與錄用人數比為41:1。

張成分析說,每一種考試最終參加考試的人數與報名人數相比都會有一個差值,以國考為代表的公務員錄用考試存在一定比例的“棄考率”實屬常態。按實際參加考試人數與繳費確認人數相比計算的棄考率,已連續多年保持在15%左右,如以參加筆試人數與通過報名審核人數相比較,棄考率將近30%。

他說,觀察國考是否降溫,棄考人員是否過多的一個重要參照指數是“棄考率”是否穩定,考錄比是否明顯降低。從棄考率的角度來看,自有國考以來,更准確地說是自從每年實際參加考試人數被公開以來,棄考率的比值就是大致穩定的,常年保持在15%左右,從2009年以來沒有發生顯著變化。由此可以推定,每年公務員報考人員中有15%的浮動人群,這部分的人報考意願是不穩定的,隻有扣除這個比率,才能得到公務員報考的真實人數。

“公務員熱”從高峰步步回落由升溫區間轉入降溫區間

從考錄比的角度來看,國考在2010、2011年度的招考中出現過一個極值,社會所談論的“國考熱”、“公務員熱”主要是指這兩年出現的考錄比高峰。2010、2011年度的“國考”考錄比分別是59.7:1、59.1:1,這是國考以及整體公務員招考最接近60:1這一考錄峰值的時期。平均大約60個人競爭一個崗位,無論中央機關還是各省機關的公務員招考,都是歷史上考錄比最高、競爭最激烈的時期﹔而之前的2009年,考錄比為57:1,之后的2012、2013年均為53.5:1,隨后2014年考錄比回落到50.7:1,2015年回落到50以內,2016年又進一步降低到40以內,即33:1這個有統計記錄8年以來的最低值。

公務員招考熱度由招考人數、報名人數、考錄比3個指標決定,在歷史峰值時期,2010年度國考招錄人數僅比2009年增長2000人,而報名人數劇增40萬,增長率近40%,千人爭一崗的情況比比皆是,這是無可置疑的歷史最高峰,是國考乃至公務員錄用考試的極盛期﹔另一個歷史高點是2013年度國考,招錄人數首次突破2萬人,報名人數也首次突破150萬人,但報名人數的增長僅與招錄人數呈正比,考錄比並沒有提高,意味著“國考熱”乃至“公務員熱”在此打住,隨后即出現了從高峰步步回落的“考錄比連年下降”趨勢。今年的實際參考人數再次証明,持續多年的“公務員報考熱”出現了實質性轉折,已由升溫區間轉入降溫區間。

“棄考率”仍然偏高折射出青年人的功利思維

考研的實際棄考率可能達到30%,而公務員棄考率常年保持在15%左右,比其他社會性考試要穩定得多。但不能回避的是,15%的棄考率仍然偏高。社會普遍傾向於相信,報考公務員是經過慎重思考的選擇,選擇這個職業的人比較老成穩重,對職位不會輕易放棄。而事實卻是每年都有15%的年輕人放棄考試。張成分析說,盡管放棄的原因多種多樣,故作強勢者表示公務員並非求職第一選擇,心態放鬆者表示“機會年年有,明年到我家”,並沒有太看重這個考試﹔但更多的報考者是以“考試難度大,競爭太激烈,希望過於渺茫”的理由放棄參加考試的。因難度高而棄考,是謹慎判斷形勢之后做出的合理但不一定正確的選擇。

張成認為,當代中國青年思維方式的一個顯著特點即是工具理性的傾向極為突出,為達目的需要通過什麼途徑、使用哪些手段、付出多少代價,能夠得到多少回報,計算極為精細清楚,這反映了以功利目標為出發點的工具理性思維主導了一部分青年人的思想。

(責編:林露、賀迎春)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