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人民網>>教育>>正文

兒童啟蒙的中國味道PK洋餐:欠缺的只是火候和功夫

2015年11月30日09:43  來源:工人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兒童啟蒙的中國味道PK洋餐:欠缺的只是火候和功夫

  趙春青 畫

  一個多月后,當許多人回望如水般流逝的2015年時,想必腦海中一隻猴子的記憶揮之不去——孫猴子!

  先是國產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聖歸來》橫空出世,上映62天勁收9.56億元票房,成為大陸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動畫電影。電影裡的孫猴子不僅風靡全國,也隨著影片在國外放映而“驚艷四方”。然后是某綜藝節目真人秀中的5歲混血娃劉諾一,以“萌白甜”特質“圈粉”無數。因他在節目中動輒提《西游記》典故,被譽為“《西游記》十級學者”。其偶像也正是那隻古靈精怪的孫猴子。

  齊天大聖打敗了哆啦A夢“伴孩子們同行”,媽媽是法國人的諾一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網友贈封號),這“反轉的劇情”讓一向崇尚西方文化教育的奶爸奶媽們不淡定了:咋?咱老祖宗的東西還能這麼好看?!用“中國味兒”熏陶出來的孩子也能懂分享有責任、肯擔當?

  “兒童啟蒙的‘中國味道’PK‘洋餐’,欠缺的只是火候和功夫。隻要用心做了,咱‘本地佳肴’更能抓住孩子們的心。”一位網友說。

  洋童書裡成長起來的中國娃

  眼下,奶爸奶媽尤其是高知爸媽們在對孩子的啟蒙和教育上更青睞“洋貨”是不爭的事實。

  這個事實有強大的數據支撐。以發展迅猛的童書市場為例,在國內最大的網絡童書銷售商當當網上,2014年度暢銷童書排行榜前20名中16本是圖畫書,其中隻有2本是國內原創,其余全為引進版。

  而與童書密切相關的動畫片市場,迪斯尼、皮克斯以及宮崎駿系列等動畫電影,無論是在電影票房上,還是音像市場上,都比國產動畫片口碑好很多。

  家住北京市東城區的5歲男童正正(化名)的啟蒙環境也許可以作為這種“西風壓倒東風”現象的一個縮影。

  11月24日早晨,正正被媽媽鄭蓉叫醒起床。她把一個MP3打開,放在他床頭。MP3裡有鄭女士轉存的《愛麗絲漫游仙境》、《夏洛的網》等西方兒童故事,正正很快就聽入了迷,一直到上幼兒園的路上,他都在聽。

  把正正交給老師后,鄭蓉順便翻了翻立在大班教室門口的童書架。一共15本圖畫書,全部是來自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愛爾蘭等外國的翻譯版。窗台上家長們設立的“圖書交換區”情況稍好點,但大部分也是外國圖畫本。

  下午,媽媽帶正正去上英語課。兩個半小時后回到家,正正踮腳從書架上抽出一本貝貝熊故事書(美國系列圖畫書),要媽媽講睡前故事。這個書架的三層以及書桌上的書都屬於正正,五顏六色的書中,有故事類的,也有科普類的,但除了最底層的一小塊地方立著《西游記》、《中國民間故事》、《睡前十分鐘》等幾本國產圖畫書,其他全是進口版。

  為什麼“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

  爸媽們為什麼更愛給孩子准備“西式文化餐”?“中國味道”哪裡不對勁兒了?

  鄭蓉說起一件事:“在正正兩歲多時,我給他買了個故事機,故事機裡有一些中國神話。在講‘女媧造人’時,我竟然聽到‘女媧手捏出來的泥人就是高貴的人,隨意用樹枝甩濺的泥點變成的人,就是低賤的人’這樣的封建思想糟粕。從那以后,對國產的兒童文化產品我就特別謹慎。”

  除了擔心傳統文化“過時”,給孩子不好的引導,一些父母還認為,傳統文化裡的文言文、詩文等晦澀難懂,連大人都望而生畏,何況孩子?作為一名母親,記者不止一次聽周圍的爸媽們吐槽《弟子規》、《論語》、《三字經》以及成語故事等傳統文化讀物在白話文翻譯、趣味性方面的“硬傷”。

  而即使不加傳統文化這味料,有些國產原創的兒童文化產品也存在粗制濫造、跟風模仿等問題。

  “比如圖畫書這塊,一個好的圖畫書應該講好一個故事,而且這個故事要暖心的,讓孩子一下子就愛上了。”家住南昌市、是兩個孩子母親的王平平近3年一直在做圖畫故事書閱讀推廣工作。她認為,整體而言,國產的圖畫書偏重於從大人的立場出發,說教味道較濃,比較側重於讓孩子聽話、順從,或者學知識﹔而外國的圖畫書則強調從孩子立場出發,更注重趣味性和創造性。后者顯然比前者更受孩子歡迎。

  重慶一家出版社的童書策劃人楊曉冬介紹,國外的圖書從產品的閱讀體系來說,內容出版商便有意識從年齡上做出劃分,比如0∼2歲布書、玩具書,3∼5歲繪本,6∼8歲兒童語言,8∼10歲校園小說,11∼13歲奇幻、探險,包括性別都會有具體的關鍵詞,方便父母挑選合適的書。而國內的出版圈追求暢銷書而缺乏長期產品線劃分。

  此外,在表現形式上,國外圖畫書的繪圖及涂色更精致,富於藝術感﹔綜合採用立體、折疊、布藝等形式,更富趣味,易為孩子們接受。

  楊曉冬認為,家長青睞外國圖畫書的現象折射出國內童書出版存在諸多缺陷與不足。現階段,國內專門為兒童設計書籍的專業人才和單位明顯不足,而且版稅很低,很難吸引人才在童書方面發展。縱觀國內整個童書出版業,由於行業的風氣比較浮躁,隻追求快速生產,出版單位大多難以靜下心來去出版一些精細、高品質的兒童圖書。

  有多少“孫猴子”可以復制

  盡管有種種不足,但記者採訪中發現,大部分業內人士對做好兒童文化的“中式大餐”持樂觀態度。尤其在圖畫書領域,多位出版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原創圖畫書時代已經進入歷史最好時期。

  “‘中國味道’的親和力應該是我們的最大優勢。”熊女士認為,很多父母不是排斥“國產”,隻要是經過精心制作,他們更傾向於選擇“國產”,因為更容易在文化情感上產生共鳴。眼下,這類“國產精品”越來越多,比如曹文軒的《草房子》再版已經接近300次﹔《青銅葵花》再版150多次,並設立了“青銅葵花獎”﹔楊紅櫻的《笑貓日記》系列,出版9年,共19冊,發行量突破3000萬冊。還有熊亮的《小石獅》、《京劇貓》,在國際上得獎的朱成梁的《團圓》、郁蓉的《雲朵一樣的八哥》、黑瞇的《辮子》等。這些頗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作品受到了家長和孩子們的歡迎。

  家住北京市西城區的年輕爸爸張勇在兒子兩歲多時給他買了一套《最愛中華老童謠》。出生於湖北農村的他在給孩子讀童謠時,經常穿插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兒子不僅超喜歡這些童謠,把幾十首童謠全部背下來了,而且對我的家鄉產生了濃厚興趣。隻要有空我就帶他回老家,帶他看看白牆黑瓦的老房子、雕花木床、搖搖車等,體驗鄉村生活。有種文化尋根、傳承的感覺。”現在,兒子已經6歲,每晚張先生都帶他讀幾首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另一位北京媽媽白陽則向記者推薦一本童謠圖畫書——《一園青菜成了精》。畫風是中國的水墨畫,辣椒隊裡有“辣霸”,蓮藕軍中有“藕霸”,白蘿卜大王的娘娘紅蘿卜竟然還是坐在轎子上的……“這些菜咱每天早晨都能在菜市場見到,孩子一點都不陌生。光從這點說,外國圖畫書還真比不上咱自己的東西。比如有次孩子問我‘蘋果派’‘菠蘿派’長啥樣兒,我描述了半天,最后還是帶她去洋快餐店專點了一個‘派’,才打消了她的追問。”

  《西游記之大聖歸來》的成功也是“精品是硬道理”的有力印証。據報道,該影片制作歷時8年,被譽為“良心之作”。

  現實中有多少“孫猴子”可以復制?也許創作者們該聽聽這個故事:繪本畫家幾米和一家英國老牌兒童出版社合作一部繪本時,從創意到形象,從構圖到色彩,從開本到裝幀,英國圖畫編輯不遠千裡找到幾米幾次,反復商討,不斷修改。該繪本歷時3年才完成。

  我國知名原創圖畫書作家熊亮認為,繪本作家需要慢慢沉澱,沉下心來創作。要關注孩子們真正需要什麼,然后用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方式去表達。

  中國未成年人有3.67億人,包括童書文學出版和動畫在內的兒童文化是一個巨大的產業。隨著國家放開“二孩 ”政策,這個市場或將迎來另一輪增長空間。(記者 陳曉燕)

(責編:郝孟佳、林露)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