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人民網>>教育>>正文

合肥學院:“八個轉變”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2015年11月27日20:51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2015年11月27日,在人民網2015大學校長論壇的“校長發布”環節,合肥學院校長張文兵發布“地方高校如何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

全文如下: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文《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於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意見》對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提出了要求,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意義、目標、路徑和具體方式方法進行了詳細說明。

合肥學院是國內最早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高校,也是最早實現轉型發展的高校。下面我結合合肥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圍繞內部建設的“八個轉變”和外部環境建設談一些觀念和看法。

1.辦學定位向“應用型”轉變

辦學定位是學校發展的頂層設計,是決定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根本性問題。2002年,合肥學院重新升回本科以后開始思考:高等教育大眾化,合肥學院要走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是模仿老大學發展之路,還是探索一條新路?合肥學院的特色和優勢是什麼?能否借鑒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經驗,並使其本土化?

為此,我們開始系統研究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研究發現德國應用科學大學有著鮮明的特點,如學校定位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培養應用型人才,非常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在研究德國應用型大學特點的基礎上,我們結合中國國情和學校實際,2003年,將學校辦學定位確定為“地方性、應用型、國際化”,並圍繞辦學定位進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一大批急需的應用型人才。目前,“地方性、應用型”已寫入教育部文件,成為國家標准。2015年10月30日,在“中德共建合肥學院三十周年展”上,兩國總理對合肥學院國際化辦學成績也給予了充分肯定:李克強總理指出“合肥學院30年來的發展壯大是中德務實合作的成功典范”,德國總理默克爾指出:“合肥學院是中德近30年合作的光輝典范”。李克強總理還現場宣布:中國政府將在合肥學院建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基金。並寄予“再創新的三十年輝煌”的期望。

2.專業結構向“需求導向”轉變

應用型高校有效服務地方,首先應該在專業設置上要體現服務地方。加強專業建設是培養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應用型人才的核心。提高專業建設水平,首先要建立學科專業預警和退出機制,要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調整與優化學校的專業體系,專業調整要由“根據學校資源建專業”向“根據社會需求建專業”轉變,要通過調研社會需求,將專業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對接,加強應用型專業設置,開展應用型研究,有力支撐區域重點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目前,合肥學院52個本科專業基本涵蓋合肥市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化工、現代物流、家電等主導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以上也是德國應用科學大學典型的做法。如東弗裡士蘭應用科學大學也有汽車專業,因為帕薩特總部就在離學校兩公裡的地方﹔奧登堡應用科學大學有水利建筑專業,主要是圍海造田,因為它們處在德國和荷蘭交界處,有著大量的人工建造的土地等等。

3.協同育人向“開放性系統”轉變

產學研合作育人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人才培養全過程要實現由學校內部的封閉系統向產學研合作的開放性系統轉變,面向地方、行業企業開放,圍繞合作育人,建立“雙進雙培”制度等,共建技術創新平台,提升服務行業企業發展能力,走產學研合作育人的道路。目前,合肥學院建有中科院過程所院士專家工作站以及“深裝合大工業設計有限公司”、“安徽合大環境檢測有限公司”、“合肥學院—新方舟創意工場”等一批“嵌入式”實驗室。與榮電集團共建省內第一家“產品研發設計中心”,與中鐵二十四局等企業就推進協同創新工作達成協議,一批新的“嵌入式”實驗室和協同創新平台建設項目已啟動。

4.培養方案向“產出導向”轉變

應用型人才培養在人才培養理念上要從“重知識傳授”向“重能力培養”轉變,在方案構架上要從“輸入導向”向“產出導向”轉變,圍繞社會對畢業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具體來說,在人才培養方案修定上,要按照“大教學觀”的理念,通過系統的市場調研,分析崗位對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從學期設置、課程、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資源保障機制等方面,做好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

自2005年開始,合肥學院就以此為指導,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學校成立了由本校教授和企業界人士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進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凸顯應用能力培養,強化實踐教學。自2005年起,合肥學院增加一個6學分的認知實習學期,調整實踐教學課時比例(目前工科專業實踐學分為40%,文科為30%以上),制訂專業選修模塊,畢業論文真題真做(有的專業>80%)﹔同時,堅持大教學觀,把第二課堂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開展以專業為主題的、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教學,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5.課程體系向“知識輸出”轉變

課程建設是應用型人才培養關鍵環節。在合肥學院實施轉型過程中,非常關注歐洲博洛尼亞進程,尤其是關注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發展情況。根據博洛尼亞進程,德國應用科學大學開始實施課程改革,所有的課程全部實行了模塊化。模塊化課程實現由“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的轉變,改“知識輸入導向”(Input- Orientation )為“知識輸出導向”(Output-Orientation),改“哪些內容教師要講授”為“哪些能力學生是通過學習應該獲得的”,它根據各專業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需要,打破課程之間界限,整體構建課程體系,有針對性地將一個專業內單一的教學活動組合成不同的模塊,並圍繞教學目標設置教學內容、授課時數、授課形式及自學方式和時間等。

為達到上述目標,合肥學院通過校企深度合作,通過大量的行業、企業調研,了解社會、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了解專業對應的崗位群、崗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在此基礎上,重新制定模塊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並及時實行動態調整,吸收最新的行業前沿知識,解決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適應度不高的問題。2014年合肥學院的《突破學科定勢 打造模塊化課程 重構能力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體系》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6. 考核方式向“過程考核”轉變

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觀念確立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新課題。過去,我們的考試都是以卷面考試為主,這是一種終結性考試,體現出“考死記硬背的多、考理論知識多,但考能力、素質的少﹔終結性考試多,但過程性考試少﹔閉卷考試考的多,但開卷考試考的少﹔筆試考的多,但其他考核方式少”。而應用型人才培養強調的是應用能力培養,這種考試方式對學生能力水平缺乏考核。合肥學院對此進行了改革,實行了“N+2”過程考核,變末端考試為過程監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其中,“N”是教學過程的考核次數,N≧3,佔總成績的50%﹔“2”是期末考試和讀書筆記,分別佔總成績的40%和10%。在“N+2”考試改革的基礎上,引進歐洲“學習負荷”( 即Workload)學分計算辦法,解決長期以來高等教育存在的“教”和“學”相脫離,隻關注教師的“教”,但忽視了學生的“學”等問題。

7.師資隊伍向“雙能型”轉變

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要強化資源保障,其中“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是核心要素。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把具有培養應用型人才能力(雙師素質)和具有應用科學技術研究、成果轉化及產學研合作能力,作為應用型高校教師專業成長的主要目標。一是重點引進具有企業經歷和工程經驗的教師和國外智力資源。二是通過“雙聘雙挂”整合校內外師資資源。三是實施教師實訓計劃。針對剛進校的年輕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缺少實踐經驗問題,將青年教師派到企業,進行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培訓。專業課教師和專業基礎課教師每個任期內到企業實習時間不少於半年。受過實訓的教師在評聘職稱中優先考慮。四是積極探索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評價方式改革。通過項目制,鼓勵教師積極推動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努力改變以論文、項目多少對教師進行單一評價的方式,支持並鼓勵教師和企業聯合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目前,合肥學院專任教師中,有企業工作經歷、行業背景、工程背景和經過行業培訓的佔到60%。

8.質量評價向“兩個滿意”轉變

高等教育既要關注學生終生發展,也要關注社會的需要,為此,高等教育質量應達到兩個滿意度:即學生對學習效果滿意,社會對高校培養人才的質量滿意。為達到這兩個滿意度,合肥學院積極探索建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相應的質量評價和保障體系,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加師生互動、交流,以及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鼓勵教師實行啟發式教學以及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同時,更加注重質量評價由內部評價、自我評價、過程評價向結果評價、社會評價、學生評價、用人單位評價轉變。

通過“八個轉變”,合肥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的社會聲譽顯著提升。2015年,學校文、理科二本招生投檔最低分雙雙位居全省第一。畢業生就業簽約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畢業生60%在合肥就業,80%在安徽就業。2009至2015年上半年,學生參加各類大學生學科和技能競賽,獲得省級獎項771項,國家級獎項243項,國家級一等獎45項。

在“八個轉變”的內部建設基礎上,我想就外部環境建設談幾點建議。

1.給予高教綜合改革試驗區政策支持。落實教育部關於對高校進行分類管理的政策,改革現行的教育教學資源配置機制。

2.落實辦學自主權。如人事自主權,在核定的學校編制數內,給一定的編制管理自主權,將目前的編制“審批制”改為“備案制”,逐步實現“編制管理、總量控制、用人自主”。專業設置自主權,按照職責權限,放寬對專業設置的限制,提高學校辦學的積極性。招生自主權,爭取政策支持,增加專業學位碩士生招生指標。

3.給予專項經費支持。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生均經費一般要高於學術型大學,主要是用於技術轉化和創業孵化,十分鼓勵教師承擔應用型研究及技術轉化,這對於地方產業升級十分重要。建議進一步提高應用型高校的生均財政撥款標准,以技術轉化和創業孵化專項、綜合改革專項等形式,支持應用型高校推進技術轉化和創新創業教育等,更好地服務安徽轉型發展。

4.支持建設一批校企合作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不同於學術型大學的重點實驗室,是加強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中間環節,在工程化成果到企業規模生產的創新鏈中發揮輻射、轉移與擴散作用。建議通過政策、資金引導,鼓勵企業聯合應用型高校在校內建設一批支撐地域支柱產業的各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產學研合作培養一流的工程技術人才、培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創新轉型。

(責編:林露、賀迎春)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