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人民網>>教育>>正文

創新何以成大國重中之重 “創新中國”在上海大學開講

2015年11月26日09:09  來源:中國上海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創新何以成大國重中之重 “創新中國”在上海大學開講

“創新中國”在上海大學開講

  上海大學通識選修課“大國方略”有了2.0版!11月25日晚6點,全新打造的新一季上大通選課“創新中國”火熱開講。與去年冬季學期推出的“大國方略”課程一樣,“創新中國”的第一堂課,贏得了聽課學生的滿堂喝彩。

  “幾天前在北京舉行世界機器人大會,習近平總書記發去的賀信中,光創新這個詞就提了7次!”“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注意沒有?創新是第一位的!”昨晚的上海大學J樓101室,一百多個位子座無虛席,室外寒風刺骨,教室裡,老師和學生們就“創新中國”談得正酣。

  “如果說‘大國方略’是教給學生一雙正確看待世界、看待中國的眼睛,那麼這一季的‘創新中國’,則是讓學生們意識到創新對於轉型發展中的中國的重要意義!”上海大學教務處副處長顧曉英介紹,全新推出的“創新中國”沿襲極具上大特色的“項鏈模式”教學,即由學校十余個不同學科背景的骨干教師聯袂講授,“以多學科、多視角、多維度,和大學生們一起關注、感受‘創新中國’的進行時。”

  “隻有創新才有出路”

  “創新何以成為大國的重中之重?”這是昨天開講的“創新中國”課程第一講的主題。記者注意到,站在講台上的主講教師有三位。根據授課的進程,麥克風在三位老師手中自如交替。

  “大家看看中、美、德、日以及印度、巴西近10年的GDP增長率,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上大經濟學院教授聶永有通過一張數據表,引導聽課學生們觀察一連串GDP數字,體會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圖景。“中國的GDP增速一度超過10%,現在有增速放緩趨勢,但在日本等幾個國家,GDP開始負增長……從歐洲高福利國家的勞動力短缺、老齡化,到多個國家的消費不振,經濟增長放緩,世界經濟已經重病纏身。”從經濟學角度,聶永有講述了創新發展對於當今世界的重要性。

  “同學們肯定聽說過一句話,中國用30多年的時間走了西方國家兩三百年走過的路。”拿過麥克風的上大社會學院教授顧駿話鋒一轉,和學生們分享了一則“段子”:有位西方記者曾這樣解釋中國的科技和經濟在30多年內得以快速趕超的原因,“我們(指西方發達國家)是在沒路的地方筑路,所以走得慢﹔你們是在我們修好的路上走,走別人鋪就的路,自然要快得多。”經過對西方記者這番言論的熱烈討論后,師生們達成共識:中國通過走引進之后、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在科技上大大縮短了和世界的距離。但是跟在別人后頭走,總想著模仿,就無法實現超越。“今天的中國似乎也走入了筑路的工地,進入世界前沿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循著顧駿的發問,學生們的答案是:“必須要創新,創新才有出路!”

  具有多年思政課授課經驗的顧曉英副教授,從最鮮活的時政新聞入手,從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對創新的重要論述,生動闡釋了創新之於今日中國的深遠意義。

  授課團隊:文理工醫經藝高度復合

  上大最新推出的“創新中國”課程在教學力量組織和教學內容安排上,沿襲了去年開設的人氣通選課“大國方略”的模式。顧曉英介紹說,其中一大授課亮點是“看菜吃飯”,即充分依托學校師資專業和教師興趣,通過10個專題,展示創新對於國家乃至世界的重要意義。“有BAT就是互聯網強國嗎?”“如何完成從組裝到智能的轉身?”“材料如何引領新時代?”“創客中有你我嗎?”……“創新中國”課程將呼應走向世界之路的中國發展大趨勢,結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等時代背景,對創新中國加以全方位的解讀。與之相應,這門課程的授課團隊陣容十分龐大:該課由上海大學副校長、社會學專家李友梅教授領銜,由上大社會學院開設,師資覆蓋該校10多個學科的20來人。

  在顧曉英看來,之所以說“創新中國”是此前“大國方略”課程的升級版,一個原因是這門全新的課程體現了文、理、工、醫、經、藝等不同學科領域的高度復合。

  作為“大國方略”和“創新中國”兩門課程的主要策劃人之一,顧駿認為,此次全力打造的“創新中國”課程,在授課的過程中融入社會熱點話題,融入了大學生們感興趣的理論問題,力圖“接地氣”。按照顧駿的說法,暗藏在“創新中國”這門課后的備課邏輯,其實是五個串聯的問題,即“世界等待什麼、國家需要什麼、上海承擔什麼、上海大學能做什麼、同學們該學什麼”。顧駿說:“相信等這門課上完后,每位同學都會有自己的認識,並將認識付諸行動。”

(責編:歐興榮、林露)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