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
人民網>>教育>>正文

中德聯手,這樣培養應用型人才

本報記者 葉琦

2015年11月26日07: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德聯手,這樣培養應用型人才(看深化改革 道教育熱點)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日前聯合印發《關於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應用型大學的建設和改革,成為我國教育發展新熱點。

  在應用型高等教育方面,德國無疑是值得借鑒的樣本。因為二戰后工程師和應用人員的大量短缺,德國從1968年開始辦應用科學大學。

  其實,我們向德國的學習早已不止於經驗上的交流探討,而已擴展到實踐層面——中德合作共建的合肥學院。

  1985年,中德兩國決定開展政府間合作,按照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的辦學模式在中國開展應用型大學建設。1980年創校的合肥聯合大學成為安徽省和德國下薩克森州協議共建的對象,與德國5所應用科學大學開展合作。下薩克森州無償援助的400萬馬克,幫學校建立10個工程類專業實驗室。

  2002年,合肥聯大、合肥教育學院與合肥師范學校合並組建合肥學院。

  合肥學院有何特色?中德合作碰撞出什麼火花?應用型大學該怎樣建設?

  調研崗位所需能力,將其轉化為具體教學模塊,學生學習一個模塊后就能獲得相應能力

  “一開始,學院和我國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一樣,面臨辦學趨同化的問題: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向重點大學看齊,辦研究生教育。”合肥學院黨委書記蔡敬民說。德國的應用科學大學成為合肥學院學習、追趕的目標。“德國的應用科學大學主要服務周邊200公裡以內的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路徑顯著區別於普通院校,強調真題真做,到一線就能干。”

  2003年,合肥學院提出“地方性、應用型、國際化”的辦學定位。改革后的52個本科專業,既涵蓋裝備制造、現代物流、家電等當地主導產業,又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校園周邊有全國最大家用電器生產基地,學校利用優勢開設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和動畫等專業,吸引大量企業訂購“應用型人才”。

  “學院每年有60%左右的畢業生在合肥就業,80%左右在省內就業。2013年,1620名在合肥就業的畢業生中,1050人在學校所在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就業。”蔡敬民介紹。

  2014級電子信息工程學生楊樹良入學后一直很忙碌。“和以前的高中同學交流后,我發現自己比他們更充實,更知道自己要學什麼,會什麼,非常有目標和針對性。”

  “與學術型本科培養高、精、尖人才不同,應用型本科教育培養面向生產、管理和服務的一線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合肥學院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處處長余國江說,“要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使他們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能力。”

  從2005年開始,合肥學院針對學生的就業去向,進行社會和企業調研,分析崗位核心能力,確定能力培養目標,根據學科體系進行重新整合,把每項能力轉化成一個個具體的教學模塊,模塊化認証最長5年更新一次。

  “每個模塊都圍繞特定主題的教學單元,可能是一門課或一門實驗,也可能是幾門課或幾門實驗的整合。學生完成一個模塊的學習后便能獲得相應能力。”合肥學院管理系教師呂楊介紹。

  以生物工程專業的基礎微生物學為例,原來基礎性強,但缺乏專業針對性,應用性薄弱。生物系教師洪磊說:“改革后的微生物學弱化了微生物遺傳、基因工程、生態、傳染與免疫等內容,強化了微生物生理,增加了工業微生物應用,強化了實驗操作訓練”。

  “通過對規定模塊和選修模塊的學習,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很快就能上手。”呂楊說。

  引進工程經驗豐富的人才當教師,校企合作打造應用型師資

  有著10多年企業工作經歷的胡科研現在是合肥學院化工系的一名老師,憑借著豐富的工程設計、生產管理和技術研發經驗,他把企業化管理和培訓模式帶進校園,培訓學生1000多人,組隊參加國家級、省級競賽並獲得20多項省級以上獎勵。

  通過“人才引進計劃”,合肥學院近年來引進了75名像胡科研這樣具有企業經歷和工程經驗的教師。

  “德國應用科學大學十分強調教師的實踐背景,博士畢業后必須在企業工作5年以上才能任教。”蔡敬民說,“青年教師比例高、教學能力有限,專業課教師缺乏實踐背景,產學研合作能力不足,是眾多新建本科院校的普遍性問題。合肥學院也不例外。”

  開展校企深度合作成為另一條重要路徑。學校實施的“應用能力培養計劃”要求專業教師必須有半年以上的企業工作經歷。通過“雙進雙培”讓學校實踐就業基地進企業,企業研發中心進校園,校企共同打造應用型師資。目前,合肥學院與企業共建了近200個產學研合作育人基地。

  通過實施校企雙方雙聘雙挂的舉措,合肥學院把企業工程師請到學校聘為教授,讓學校教師走進企業擔任兼職工程師﹔讓教師到企業挂職,企業高級人才到學校挂職,借此培養“雙能型”師資。目前學校專任教師中,有企業工作經歷、行業背景、工程背景和經過行業培訓的將近六成。

  中德合作帶來不少優勢:學院與德國漢諾威、奧斯納布呂克、東弗裡斯蘭等應用科學大學合作共建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工業設計、經濟工程、物流管理等專業﹔學校申報的物流管理專業收獲了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的資助和德國物流協會的支持﹔每年選派教師赴國外學習,也引進了70多位外國專家教授……

  “很多講授專業課的老師都是外教,他們分享了國外先進的理念技術和精彩的生活故事。”2014級機械設計制造機器自動化專業學生陳懿銘說。

(責編:歐興榮、林露)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