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伙食好不好,學生說了未必算,但今后有校長陪著吃飯,學生可以當面向校長申訴,說不定校長一言值千金,食堂飯菜能有大改觀呢。近日,廣東省教育廳向各地市下發了《廣東省學校學生食堂陪餐制度》的通知,指出從明年開始,校長將會定期在飯堂陪同學生一起吃飯。
細看廣東省教育廳的“陪餐令”,其實規定得相當細致,誰來陪餐、多少人陪餐、一個月陪多少次餐等細節都已設置了硬指標,學校執行起來應有保障。
但從其規定初衷出發,讓校長與學生一同吃飯,旨在提升學校食堂的食品安全水准。其背后邏輯可能有兩方面,一是校長在,從廚師到採購等各個環節都馬虎不得,不然分分鐘可能要被炒魷魚,學生“背靠校長好吃飯”﹔另一方面,則是讓校長親自把關,在飯菜口味、分量等問題上先有了調查才有發言權,也方便在食堂直接收集學生意見。
實際上,這種“讓領導帶頭”的做法,絕非教育領域獨創。比如在高危的煤礦開採行業,早有“礦領導帶班下井制度”﹔而某地發生水污染等事件,往往也有領導“帶頭喝水”,以示水質沒有問題……作為一種信用背書也好,一種警示督促也好,“領導帶頭”有總好過沒有。但從本質上來看,“領導帶頭”並非一把萬能鑰匙,甚至不應被視作防止事故發生的主要防范措施。要証明水質沒問題,得用檢驗數據說話﹔要搞好煤礦安全,須落實安全生產……學校食堂的食品安全也是一樣,隻要採購、制作、配料、分量均符合規范,校長在不在食堂吃飯,伙食質量和食品安全都不應該成為問題。否則,把校長吃得面黃肌瘦或者上吐下瀉,到頭來卻沒有制度上的反思改進,也是白搭。
在筆者看來,讓校長陪吃在提升食堂的食品安全系數方面,隻能說聊勝於無,不要寄希望於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讓校長陪學生一起吃飯,客觀上打破了以往不少學校人為劃分學生食堂和教職工食堂甚至還有領導食堂的做法,倒可以看作是一種治校理念的改變。無論是作為管理者的校長還是作為教育者的老師,在吃飯這個基本問題上不搞特殊化,既有利於增進公平,也有助於改進學校管理方式:與其高高在上坐在辦公室裡拍腦袋,不如讓校長主動沉到學生中去,體察學生的真實感受。讓校長換個方式思考,或許比讓校長換個地方吃飯,更具長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