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人民網>>教育>>正文

三所高校外遷北京郊區 年內疏解6600人

2015年11月25日08:33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三所高校外遷郊區年內疏解6600人

  位於順義楊鎮的北京城市學院新校區。京華時報記者張斌攝

  從進城上大學到在郊區上大學,在緩解首都壓力,疏解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建筑大學今年率先向郊區疏解6600人。北京高校人口疏解的大幕已經開啟。

  北京高校多年來為首都建設人才培養做出巨大貢獻,在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北京高校再次率先落實,順勢而動。疏解非首都功能,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如同一個巨大的齒輪,環環相扣,北京高校將疏解與發展結合,扎實推進一場新的變革與質量提升。         

  新校區內的新生活

  11月23日,北京城一場大雪過后已是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位於順義區楊鎮木燕路上的北京城市學院順義校區內,空氣清新凜冽,師生們正在清掃著道路上的積雪。城裡還是霧蒙蒙的天空,這裡已是雪后初晴,藍天初現。從教學樓10樓向外望去,新校區內是整齊的教學樓,周圍一片靜謐、潔白。

  今年9月,北京城市學院順義校區正式啟用。2015級新生和2014級部分老生共計5000余人開始了在順義的大學生活。這所學校也成為此次高校疏解人數最多的學校。

  北京城市學院中關村校區在北四環中關村大街附近,校區地處交通要塞,早晚高峰經常造成北四環路擁堵,給周邊交通帶來很大壓力。學校發展也受到諸多局限。

  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背景下,位於順義楊鎮職教園區的原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順義一職、汽職三所學校合並入北京城市學院,使本市高校疏解得以成功“破題”。三校合並,5000余名學生進駐順義。

  在這所新校區內,擁有1個400米運動場、1個足球場、12個籃球場,還有網球場、乒乓球場、綜合類的健身房。就讀的主要是信息技術類、文化創意類、國際商貿類、現代服務類、城市建設與環境管理及城市交通運營服務類、航空類服務學生和專兼職教職工近千人。

  信息系統與管理專業的新生李一碩是地道的北京人,家住豐台區。今年大一一入學,他就在順義校區學習。離開喧鬧的城區,李一碩發現了郊區和城區的很多不同:“這裡的風景特別漂亮,尤其是下過雪之后”。“這裡晚上的星星特別多、特別亮,在城裡根本看不到”。雖然遠離城區,但是學校的生活設施很齊備,李一碩並不覺得生活有什麼不方便。每周四和周五,學校的班車每半小時一趟送學生們去最近的地鐵站,大約20分鐘的車程就可以到地鐵。李一碩通常兩個星期回家一次,大約一個多小時就能到家。在學校的時間,參加各種社團活動,也填滿了他的業余生活。

  舉家搬遷做“順義人”

  提到疏解,多數人想到的是簡單的搬遷,認為一搬一遷即是疏解。對於高校來說,疏解涉及上千學生與教職工,還牽扯衣食住行、水電使用等一系列保障體系。如同巨大的齒輪,起承轉合間環環相扣,也推動著高校疏解向前推進。

  劉煦是城市學院順義校區學生處處長,也是3歲孩子的媽媽。她家住西三環六裡橋,從六裡橋到順義校區,80公裡的路途,貫穿了北京。面對學校的功能疏解、新校區的搬遷使用,很多教師都面臨著遠距離教學的困難。學生入駐新校區,老師要如何做?做學生工作的老師往往沒有正常的下班時間,於是劉煦做了個勇敢的決定:今年8月,她帶著丈夫和3歲的孩子撤離市區,舉家搬往順義租房住,做起了“順義人”。

  在新校區竣工之前,劉煦就對新校區充滿了期待,她甚至花了兩個多小時自己悄悄從家跑到工地來看看。今年8月,學校組織老師到新校區參觀,動員教師來新校區工作。劉煦毫不猶豫報了名。劉煦說,新校區特別有大學的氛圍,自己又是做學生工作的,特別理解學生對大學的渴望。所以,她毫不猶豫地來了,同時,還把老公、孩子、媽媽一起帶到了順義。劉煦搬家的決定幾乎沒有受到家裡任何阻力,獲得了一致的支持。她在楊鎮租了套每月2000多元的房子,每天上班隻要十幾分鐘。

  跟劉煦一樣選擇的,還有另外4名老師,除了一人是單身外,其余都是拖家帶口地在學校附近租房子。連校長劉林都忍不住說:“你們真是家中的女漢子,讓老公跟著走。”

  對於老師克服的困難,學校幫助老師們解決了孩子的入園問題,同時,每個月給老師補助1000元的租房補貼。

  除了搬家,每天還有200到300名老師依靠班車通勤。學校一共有8趟班車連接起市區和校區。班車每天6:15發車,老師們需要5點多起床出門,出門時天還沒亮,回來時已經7點多,天早已黑透。老師們為疏解做著實際貢獻。

  創新疏解優質教育輻射郊區

  北京城市學院目前有在校生23000名,涉及碩士、本科、專科、中職專業120余個。此次前往順義校區的主要是來自中關村校區的大一新生。北京市教委主任線聯平用四個“新”來評價北京城市學院疏解的特點,即:新模式,新機制,新體制,建立了搬遷與辦學協同推進的高校疏解新方式。

  此次的疏解,體現著功能疏解與資源整合相結合的特點。從2015年1月起,在中央關於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戰略的指導下,北京城市學院制定了疏解目標與階段任務。在市、區兩級政府的支持下,採用新機制、新模式,將位於順義區楊鎮職教園區的原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順義一職、汽車職高共三所學校合並入北京城市學院,使本市高校疏解得以成功“破題”,創出一條高校疏解的新路子。

  同時,疏解是為了更好的發展。順義區原有兩所中職校成為北京城市學院中專部,北京城市學院率先創建了全國第一個包括中職、高職專科、應用型本科、專業碩士一體化貫通式教育模式。學校發展品質和對首都發展的貢獻力在疏解中得到提升。北京城市學院入駐順義還結束了北京市潮白河以東地區(2885平方公裡,佔全市總面積六分之一)沒有高校的歷史,不僅使全市高校布局趨向均衡,而且將把楊鎮建成北京東北部地區的教育中心。

  據了解,市教委已決定將北京城市學院建設成本市東北部地區中小學師資培養基地,並支持學校建設30個左右科技實驗室,面向順義、平谷、密雲三個郊區中小學開放,改變本市中小學科技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狀況。同時,北京城市學院已在與周邊鄉鎮籌劃,共建中小學生“學農”基地,便利本市城區中小學校。

  張棟是物流管理專業大三的學生,他此前是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說起學校合並后的變化,最讓他感慨的是,以前學校很大,但晚上在校園中幾乎看不到同學。如今,校園裡每晚都是路燈明亮,同學們在操場上打球鍛煉,平時學習的氛圍也很濃。

  三所高校外遷學生6600人

  按照深化教育改革、滿足市民需求、促進均衡發展、疏解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北京市正在以實際努力推動首都教育功能疏解和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

  市教委委員李奕介紹,為了解決學校困難,北京城市學院通過市、區專項資金支持項目和學校自籌,共計投入近1.5億元對順義校區基礎設施、教學設施、生活設施進行了初步改造﹔市財政追加北京工商大學636萬元,用於新校區校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批復專項經費10291萬元支持北京建筑大學大興校區校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4萬平米的學生宿舍和新食堂已竣工,體育館等設施正加快建設,行管樓正在發改委辦理核准。

  按照北京市的疏解目標,今年6600名學生入駐新校區。2015年9月,北京城市學院在完成學校劃轉后,2015級新生和2014級部分老生共計5000余名入駐順義校區﹔北京工商大學向良鄉校區疏解530名本科生,實現本科新生全部疏解到新校區﹔9月新學期開學,北京建筑大學實現1003名本科生疏解至大興校區,計劃2015年底前,再將西城校區部分學生(不少於100名)疏解至大興校區,完成2015年疏解目標。

  隨著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建筑大學三所高校疏解工作加快,新舊校區的功能也隨之發生著變化。

  在北京城市學院的順義校區內,校區有足夠的空間開展教育教學。一棟4層高的實訓樓成為空乘專業的實訓基地。在基地裡,還有一架模擬飛機。飛機前艙為波音737-800型結構,后艙為空客A320結構,長為17米,寬5.64米,高2.77米,艙內共設44個座椅。而空乘專業的學生經過大一一年的理論學習,今年正好可以進入實訓基地進行實際操作練習。

  對於城區的老校區,中關村校區將按照市政府要求改建為“聚人少、效益高”的研發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即不再承擔任何教學功能,改建為公共服務性質園區,3D打印研究院、國家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亞洲文化設計中心等項目將陸續入駐,而且上述園區的孵化成果和研發成果將最終落戶順義,使位於中關村核心區這個研發園區與順義楊鎮區域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即“中關村孵化+順義落地”,從而在直接疏解2.5萬師生的基礎上,間接帶動現有市區產業人口3萬-5萬人至順義楊鎮,從而打造一個首都主城區城市新興服務業轉移、人口疏解的示范工程。

  ■背景

  教育功能外遷緩解首都壓力

  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北京市的教育系統承擔起了有序疏解部分教育功能、服務保障首都核心功能、推動教育事業合作發展的功能。

  北京市要求,嚴格控制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大幅壓縮中等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規模,推動部分教育功能有序遷出,加強教育人口調控。同時,統籌配置各級各類教育資源,推進教育資源空間布局調整,推動中心城區教育布局優化提升,提升市行政副中心教育配套保障水平。此外,發揮首都教育資源優勢,推動建立健全區域教育合作機制,引導教育資源優化布局,加強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領域的合作。

  為此,一系列合作項目正在啟動。北京市近期與河北省教育廳簽訂《京冀教育協同發展對話與協作機制框架協議》,與石家庄市簽署《教育合作框架協議》,啟動北京B唐山優質教育資源合作項目。2015年6月,北京工業大學、天津工業大學、河北工業大學三校聯合正式成立“京津冀協同創新聯盟”,通過師資共享、聯合培養、智庫建設、產學研合作等方式開展深度合作。同時,將成立“京津冀交通協同創新中心”、“京津冀環境污染控制協同創新中心”、“京津冀智能裝備技術與系統協同創新中心”,共同打造“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協同創新體系。2015年7月,北京建筑大學、天津城建大學、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合作成立京津冀建筑類高校協同創新聯盟,在人才培養、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學科發展與人才隊伍建設以及智庫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未來,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北京高校將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緩解首都壓力,承擔起高校的責任。(記者郭瑩)

(責編:林露、賀迎春)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