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
人民網>>教育>>正文

多樣校園文化實現個性發展

2015年11月24日08:51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多樣校園文化實現個性發展

向日葵廣播台學員電視塔之行——學習培訓。

匈牙利科達伊學院的院長著名歌唱指導專家LASZLO走進愛樂實驗小學。

尊重和關懷每一個學生,尊重生命、尊重規律、尊重差異,在石景山區長達5年推動的“綠色教育”中,“三尊重”的理念貫穿了改革的所有方面。校園文化統領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特色,5年來,石景山區的各學校都提煉出有自己學校特色的校訓及特色課程,令石景山區的學生知識面更加豐富,每個人的發展都受到關注。

□教委行動

高校專家會診學校開處方

2010年,石景山區教育委員會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共建“綠色教育發展實驗區”,從此拉開大學、區域、學校合作推進區域基礎教育深層次改革的序幕。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內涵,在校園文化的梳理中,石景山採用了大學-政府-學校三方合作模式,組成項目團隊,各司其職。學校是自身發展的主導者,專家是學校的合作伙伴,教委是協調者與管理者。大學專家團隊根據以往學校改進經驗,三方共同探索學校改進的文化工具,與學校溝通協作,以診斷、改進謀求學校發展。

“學校文化與品牌建設項目組”隨之成立,旨在圍繞綠色教育理念,以學校文化建設為突破口,推進學校改進辦學理念,改善文化環境和完善制度建設,建設綠色校園。最初,石景山區共有6所實驗學校參與了“學校文化與品牌建設項目組”,后來逐漸增加到8所。所有的項目實驗學校都成立了以校長為首的項目工作小組。同時,北師大實行專家負責制,每一位專家負責指導一所項目校,3年間,專家組成員下校聽課就達到了140多節,為所有學校開出辦學“藥方”。

據了解,為了解決綠色學校文化建設教師參與度低的問題,石景山經過了兩輪行動計劃,發動教師參與,堅持學校自我實踐、自我反思、自我提煉、自我發展的內生性學校文化建設路徑。

□學校變化

1愛樂實驗小學

音樂全方位融入小學教育

北京愛樂實驗小學是第一批進入“學校文化與品牌建設項目組”的學校。這所學校是古城第六小學2008年接收的一所新校,於2009年正式成立。

校長張竟芳還記得,學校成立之初並沒有像樣的校訓,“屬於放在哪個學校都能用的那種”。2009年6月愛樂試驗小學與中央音樂學院達成共建全國首家音樂教育實驗基地,由中央音樂學院配備師資力量進行教學。音樂教育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

2010年,恰逢“綠色教育”在石景山區正式推行。北師大的教授多次到學校聽課,最終,幫助愛樂試驗小學將校訓提煉為“愛育智識,樂納人生”。確定了校園文化中的音樂特色,老師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張竟芳說,很多老師是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師、研究生。老師們對校園文化的細節更是精益求

精,甚至上下課的鈴聲也細致得換了世界經典名曲。有一次,年輕的老師向校長提出,校園中課間操時使用的是普通的進行曲,但世界名曲中也有很多節奏感很強的音樂,適合課間操使用。張竟芳同意音樂老師重新編排課間操的音樂。沒想到第一天播出時,老師間沒有協調好,學生們原本正在跑步,新的音樂一響很多學生動作一下子亂套了。急得體育老師在播音室門口大喊:“誰給我換了音樂?”

至今回憶起來張竟芳還忍不住笑著說,當時因為沒有協調好,第一天引起了誤會。但是,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學生們很快適應了重新編排的世界經典音樂,可以在鍛煉中聽著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連體育老師都在總結中寫道:新的經典音樂節奏感強,孩子喜歡,老師也喜歡。

學生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

綠色的學校文化建設取得了效果,經過5年時間已經彰顯。張竟芳說,剛剛起步時,當時學校的理念不清,大量的學生轉學流失,第一屆學生隻招收了1個班20多個學生。

今年,第一批接受了完整6年小學音樂教育的學生順利畢業,其中,6人直接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今年,愛樂實驗小學也納入了新成立的京源教育集團,學生們畢業后多數進入了京源學校、北京九中。從品行到學業有了質的提升。張竟芳略帶欣慰地表示,如今的愛樂實驗小學,新生入學已經招收了4個班,每個班都達到了40人。盡管學生最初的生源不理想,但是經過6年的音樂教育改革,學校特色凸顯,學生們都有非常好的發展。

現在,愛樂實驗小學每天一節音樂課,音樂已經成為學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音樂如同靜水一般浸潤著孩子們的心靈。目前,學校由音樂特色還拓展建構了“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特色校本課程體系。

□學校變化

2京源學校

特色課程聚焦學生實際獲得

特色校園課程是學校文化和品牌建設的重要支柱。在北京市京源學校,副校長孫清亞認為,綠色教育的核心便是特色課程構建。為了關注到學生真正需要的內容,京源學校的老師們不斷進行著課程的嘗試,構建了縱向有效銜接,橫向豐富多元的課程體系。

在京源學校的課程中,有一門課叫現在進行時課。學生們借助翱翔特別論壇,圍繞重大的時事展開討論。這是一門以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重大社會或自然事件為題材,學生通過收集與事件有關的各種信息、資料和相關知識展開研究性學習活動,以論壇為載體,通過演講的形式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並與同伴進行討論交流的一門主題式學習課程。就在不久前,學生們剛剛因為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而展開討論。這門課已經開設了40多期,屬於經久不衰的經典課程。不但引導學生們關注當下的時事熱點,也體現著學生關心家國大事的情懷。

孫清亞說,學生們參與論壇活動,鍛煉了在公共場合的表達能力,也學會了用現代手段獲取信息的能力。在這樣的交流中,學生們的表達能力增強,與人溝通的能力也大大提高。甚至很多學生進入大學也向老師反映,因為溝通表達能力出眾,參加大學社團都非常有用。孫清亞認為,未來的核心素養,溝通能力極為重要。這樣的特色課程就是超越書本,對學生實際能力的鍛煉。

關注成長關注生命

在京源學校還有一門經典的第三學期課程。學校要求每年寒暑假,學生們離開校園,前往科研院所、社會大課堂進行實踐學習,考察自然與人文景觀名勝。孫清亞堅信,外出的收獲絕非學校能夠給予的。

孫清亞帶著學生外出參觀,出來遇上下雨,大家都從上到下全淋濕了,有的學生踩著石頭沒站穩,一屁股坐在了水裡。孫清亞說,如果在北京,學生們幾乎不可能有這樣的經歷。家長平時都是車接車送,刮風下雨更不願讓孩子淋雨。但是,離開北京,這些經歷都成為學生自己的經歷。過去學生們寫作文,寫到感恩、幫助,幾乎都是下雨天借傘,感冒送醫,但是旅行回來后,學生們都有各自不同的感悟。

孫清亞目前已經任京源學校蓮石湖校區的執行校長。京源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也因地制宜地帶到了蓮石湖校區。學校開設了四季課程實行的大主題跨學科的學習。孫清亞帶著數學、科學、語文等多學科的老師進行課程研究。多學科的老師們帶著學生們一起觀察秋天。從一年級到高中,四季課程也成了一門有關生命的課程。

■對話·北京市京源學校副校長孫清亞

京華教育:你如何看待綠色教育帶來的校園文化的變化?

孫清亞:學校文化的核心文化應該是基於人的可持續發展的課程文化。在綠色學校文化的建設中,每個老師都會有文化的自覺,表現在開發學校的課程上。我認為任何時候,課程文化都應該是核心。

開發課程的時候,要緊緊圍繞的育人目標就是學生和未來。老師要研究為何做,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

為何做?肯定是為了學生,要面向未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面向學生的個性需求,他們的愛好、志願,來開發課程,既要滿足學生的共性需求,更要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

京華教育:京源學校在育人教育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孫清亞:十多年來,京源學校在K-12體系下,根據學校的育人目標科學而系統地構建縱向課程鏈和橫向課程群,逐步形成學校整體課程,並以整體課程培育全面發展的學生,促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素養(即科學素養、人文修養、藝術氣質和創造能力)的提升,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京華教育:在推行綠色教育的過程中,老師有了哪些變化?

孫清亞:教育綜合改革正在深化,高考改革也在逼迫老師發生變化,思考如何教,怎麼教,教什麼,為何教,思考教育應該如何激活學生的思維,如何讓生活與教育緊密結合,讓教育煥發生機。其實,綠色的教育並非口號,而是讓教育回歸本原的一種呼喚,是改變現狀教育生活的一種嘗試,要堅持做下去,我們已經看到,學校每天都在進步。(京華時報記者郭瑩)

(責編:王悅(實習生)、林露)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