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人民網獨家發布,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作為一個群體在一個集中的區域自古典時期就存在,四大文明古國都是學校的最早形成地,而拜佔庭帝國甚至組成過一個教育系統。1222 年, 坎特伯雷大主教下令僧人穿一種古式僧侶衣服。由於學校的前身是教堂,是為了傳播沿襲宗教知識而存在,所以大主教這一舉措為“學生群體”制服出現產生最深遠影響。中世紀以來,隨著羅馬帝國的沒落,西方世界的大部分學校已不復存在。剩下的零落的類似學校隻有唱詩班,因為宗教意義而保留。男孩們是一開始就被選定的,學習聖歌等宗教相關知識,以傳遞神祗延續宗教傳統為目標。這個時期能勉強稱為校服的隻有神父的宗教祭司衣服。
16 世紀,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明”校服的民族,但是這些校服並不是分發給所有學校的學生穿的,而是給慈善學校的學生穿的,用將他們和皇室貴族子弟區分開來。也是直到300多年后,校服才逐漸在貴族學校中出現。一旦一開始出現校服制度,這將遲早蔓延到整個社會,這也是社會各種力量的影響下,是對學生群體的社會以及文化控制的表現。
20 世紀60 年代,美國隻有教會學校有著裝要求。1987 年,通過(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NAESP,美國首家公立學校——巴爾的摩的櫻桃山小學發布了穿著校服的硬性規定。隨后社會進入了強大的爭議,反對方認為設立校服無疑增加了家長的額外支出,這也給服裝設計師們帶來了巨大的難題和壓力。
1994 年, 南加州的長灘區,要求所有小學和中學的學生穿校服。這拉開了校服制度在美國小學普及的趨勢。1996 年,克林頓總統在美國情咨文中提到,在校園范圍內著裝的要求和約束。重視校園暴力事件和幫派服裝對校園的危害。自那時起,1997 年,美國公立學校3% 有校服著裝要求,直到2000 年,超過21% 的公立學校都設立了校服制度。而支持方則認為許多公司對員工也有制服要求,尤其是天主教學校。學校規定穿校服也有利於學生們未來對職業環境的適應。
根據NAESP 的數據顯示,建立校服制度的學校,校園暴力、歧視和侵犯的事件有所緩解。規定了校服的著裝之后,不會有學生因為名牌衣服或者奇裝異服而顯得特別突出,校園黑幫的學校多以穿同樣或類似的幫派服裝進行區別,每位學生衣著的一致能夠減少一些霸凌和孤立的現象。也能一定程度減少學生們對社交效應的注重,把購物打扮的注意力放回到學業上。
來源:留學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