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6月菏澤市副市長張毓華辭職后,時年50歲的濟寧市市長梅永紅日前也辭去公職。有人驚呼公務員離職潮即將來臨﹔有人則肯定這是社會正常流動的需要,正所謂世界那麼大,去留本尋常。
擔心公務員出現離職潮,並非全無道理。一方面是個別重要崗位主要領導主動離職,留在崗位上的公務員也有像梅永紅的抱怨──收入低、壓力大﹔另一方面,2015年度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創5年來最低,似乎也說明公務員的吸引力在下降。但是事實上,不少數據也顯示,相比其他職業,公務員的離職率近年一直偏低。就當下政治經濟環境而言,也很難出現1993年那種風行一時的“下海潮”。市場經濟經過二三十年發展,已經日趨完善,目前社會不存在那麼大的轉軌的趨勢性機遇。因此,正如人社部前不久的表態:公務員離職潮不存在,公務員作為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數量的人員流動應該說符合人才成長的規律,是正常現象。
輿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辭職市長的抱怨,即“每天工作超10小時,工資7000元”。這位市長的抱怨可能也是實情,譬如網絡曾經總結公務員辭職三大類型:身心俱疲型、壓力山大型和急流勇退型,除個別公務員急流勇退之外,大部分公務員辭職都屬於“身心俱疲”和“壓力山大”。背后的苦衷無外乎“薪酬水平偏低”、“晉升空間狹窄”以及“壓力大、幸福感低”。不過話說回來,公務員職業吸引力位於第一和第二的分別為“穩定”和“有保障”,薪資待遇和工作條件一直就不是最大影響因子,“工資少壓力大”之說其實難以自圓其說。
當然,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在於,“八項規定”、反腐肅紀、養老金並軌……越來越細致的規定正在打消個別公務員不合理的預期。一些公務員正常流動離職其實正彰顯了改革的成效。大家都爭著當公務員,並不是一件好事。群眾以往對一些公務員人浮於事、形式主義、貪污腐化等問題頗多怨言,改革必定會導致一部分人受到沖擊。梅永紅曾經也說,“你對這個收入不滿意,可以去做別的選擇。絕不能把工資偏低作為腐敗行為的借口”。我想,梅永紅的選擇也體現了一個公務員應有的底線。
可以想見,隨著改革力度繼續加大,公務員正常流動會形成新常態,改革成效會更加顯著。觀察改革成敗可觀察兩方面的效應:一是當官越來越“難”,動機不純、想升官發財的以及庸庸碌碌的公務員,自然會被淘汰。另一方面,做公務員會越來越“簡單”,因為沒有了那麼多潛規則。考慮到政策都有滯后效應,一般不會在短期內形成大規模的社會反饋,仍需要長期的觀察。目前改革在提速,李克強總理多次指出政府在審批、把關環節,掌握了過多權力和資源,這些都應該還給社會、還給企業、還給基層,由政府配套的職能要越來越少。長期來看,這就需要一些部分公務員適應環境,主動放低身段甚至放權放手乃至分流。
覺得收入不能體現個人價值,有些抱怨甚至主動“跳槽”,都是人之常情,無需多加苛責。筆者特別欣賞梅永紅曾經對媒體說的一句話,“公務員實際上已經變為一個職業化的崗位了,而不是把公務員就理解為‘官’了。如果有更好的職業追求,可以更加充分地實現個人抱負和理想,就可以另謀他職”。這種“普通人心態”其實是群眾路線的朴素表達。公務員只是一種職業選擇,一種人生選擇,無論“去”和“留”,無論做公務員還是經商做教師,都是為群眾服務,在任何崗位上把群眾的冷暖和甘苦放在心坎上,都是最崇高的抱負和理想。
本質上說,對公務員離職現象的關注,反映了人們對改革和反腐成果的期待,對公務員收入更加透明、人才合理流動的期待。對打造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來說,人才和體制正是關鍵所在,高效廉潔地為群眾服務應是每個公務員的政治抱負。改革的目標也在於:職業可去留,理想當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