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人民網>>教育>>正文

一顆印裡的故事:挂布分屋共容膝

2015年09月01日16:44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8月24日上午,為了更全面體會西南聯大的精神,首都高校大學生採訪團沿“一二•一”運動游行路線徒步8公裡到達華羅庚舊居進行採訪。華羅庚舊居,更准確的說法應該是聞一多、華羅庚故居,1938年兩人均隨聯大遷移至昆明。這裡原本是聞一多的住所,華羅庚則居住在離城較近的黃土坡。不久之后,華羅庚租住的房屋遭空襲被毀,“土埋到脖子那麼高”,他被人從廢墟裡救出,逃過一劫。聞一多聽說后,主動邀請華羅庚搬來同住。1941年,清華文科研究所開始招生,聞一多搬走,華羅庚一家則在這裡一直居住到1944年。

華羅庚舊居現位於昆明市普吉街道辦事處陳家營村14號,宅院是典型的“一顆印”式建筑結構,正房和左右耳房均為兩層,入口的門牆高聳無開窗,外觀四四方方如一顆印章。狹小的天井,見証了兩位大師的故事。

“挂布”的生活

正房並不寬敞,卻擠下了聞家八口人和華家六口人,三個開間相通,中間並無隔斷,無奈之下,隻好用一床舊床單挂在中間隔開兩家,這便是多年之后兩家人念念不忘的隔帘而居的生活。如此簡陋的環境下,聞一多寫成了《伏羲考》,華羅庚也完成了之后獲得國民政府首屆國家學術獎勵金一等獎的《堆壘素數論》。華羅庚曾寫過一首小詩來紀念當時的日子:挂布分屋共容膝,豈止兩家共坎坷。布東考古步西算,專業不同心同仇。數學文學一帘之隔,相差11歲的兩人也逐漸相知莫逆,引為知己。

深厚友誼

夜深人靜,帘子兩側各有一燈如豆,一個埋頭史料,一個推演素論,這是常有的事。而在共患難的過程中,華羅庚“親眼看見這位生長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飽經苦難憂患、走過了自己漫長而曲折的道路的老知識分子,怎樣逐步成為一位英勇不屈的民主戰士。”而聞一多常勉勵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像華先生那樣勤奮用功,認真讀書,將來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

國難當頭,物價飛漲,而教授的薪水遠遠不夠一家人糊口,盛名如聞一多也不得不操拾起金石刻印的活計來貼補家用。他曾主動為華羅庚刻了一枚印章,“奉貽教授,領薪立約”,而華羅庚也曾回憶道:“一多先生治印是為了生計,可是卻精工鐫刻了圖章送給我,這是他的完美的藝術的紀念物,也是他對朋友的真摯情意的寶貴憑証。每當我取出它,就想到一多先生,它上面所凝聚的患難之交的革命情誼成為鞭策自己不斷進步的動力。”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民主人士李公朴的大會上,聞一多拍案而起,當場怒斥搗亂的國民黨特務,當天下午就慘遭暗殺。華羅庚聽聞后悲痛欲絕,在由南京到上海的火車上揮淚寫下《哭一多》:烏雲低垂泊清波,紅燭光芒射斗牛。寧滬道上聞噩耗,魔掌竟敢殺一多!華羅庚在《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紀念聞一多烈士八十誕辰》一文中充滿深情地說:“作為一多先生的晚輩和朋友,我始終感到汗顏愧疚,在最黑暗的時刻,我沒有像他挺身而出,用生命換取光明!但是,現在我又感到寬慰,可以用我的余生,來完成一多先生和無數前輩未竟之事業。”兩人的友誼和情懷,感動和激勵著無數的后來人。

一顆印裡的故事,不單單是一段歷史的縮影,也是以華羅庚、聞一多為代表的西南聯大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寫照。重溫剛毅堅卓的西南聯大精神,將祖國的發展與命運挑在肩上,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清華大學 程璽)

(責編:趙英梓、林露)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