輾轉三十余小時,我們終於踏上了延安的土地。這個至今看來也不甚發達的城市,卻有著最為豐富的靈魂。
延安,是中共高等教育的發源地,也是中國共產黨培養大量黨政干部的孵化基地。紅色地區的教育和西南聯大遙遙相對,地理上距離相遠,但它們的目標卻是一致:即是為祖國救亡圖存而努力奮斗。
而值得一提的是,延安這片土地上的教育仿佛更“接地氣”。和西南聯大的象牙塔不同,延安將高等教育普及到人民,並且將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讓當時讀不起書的勞動人民有了文化﹔教育中又輔之以軍事訓練,這使得人民在強身健體,獲取知識的同時,又有能力奔赴沙場,為國殺敵。
如果說西南聯大更多地創造了學術的輝煌,那麼延安的教育則在於啟發民智。在家國淪喪之時,正是中國共產黨指明了革命的新道路,也為國家的未來、民族的興盛點明了一盞燈。也正是紅色教育,使得人民能夠真正地被動員起來,了解屈辱的歷史,學習的必要,愛國之迫切及獻身之榮耀。在啟發民智廣為宣傳的同時,中國共產黨將使命也擔在了自己的身上。
反觀如今,我們的學習生活條件與當時相比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觀。中國的民族復興的關鍵之處,無疑還在教育。“人才興則國興”的老話放之今日依然准確,而需要我們反思的是:如何傳承之前的大學精神,又如何將之發展,與時俱進。
答案或許能夠從這次採訪當中而得。如果說西南聯大給予我們的是仰視學術至高之處奮力追尋,延安之行告訴我們要踏踏實實將歷史使命與實際相聯系的話,那麼在那個年代給予我們的啟示可用一句話總結:愛國求知,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外交學院朱冠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