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人民網>>教育>>正文

記者手記:那山,那水,那情懷

2015年08月26日10:34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踏入長沙這片土地,是帶著探尋“西南聯大”前身——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的校址,尋訪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留下的故事,感受青年學生弘揚民族精神的任務。兩天的時間,我發現這片土地擁有的比想象的多——那山,那水,那情懷,都在吟唱著一首關於英雄歲月的贊歌。

那山·岳麓山·胸襟

長沙的岳麓山是“湖湘第一名勝”,而在中國眾多名山中它並不無外形優勢,卻因“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歷史背景而與眾不同。岳麓山上埋葬著抗戰時期的一大批民族英雄,他們用廣闊的胸襟包容著這片大地,孕育著山下的學子。

岳麓山是經歷過風霜的,1938年山上的湖南大學遷往辰溪﹔直至1945年10月湖南大學師生返遷長沙,岳麓山再次復活了。那一年招收的500名新生入學正是在岳麓山報到,而山上的校舍經過多次的轟炸建筑隻剩下了三分之一,那時的岳麓山是壯美的。

岳麓書院從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就已經在岳麓山上了,所謂的千年名校由此形成。書院吸引人的不僅是其建在岳麓山半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對聯、碑刻和匾額上的字,每一對都值得你駐足好好研讀一番。比如懸於講堂兩側的“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陟岳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君親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登赫曦台上,衡雲湘水,斯文定有攸歸”,告訴我們無論身處哪種位置都應持有的生活態度。岳麓山上透視的是一種“登高而自卑”的處世態度,孕育了一代代謙遜傲氣的麓山學子。

那水·湘江水·魂靈

湘江水是悲壯的。抗戰時期的“長沙會戰”,工農紅軍的“湘江戰役”,湖湘子弟和中華兒女毀家為國的犧牲,無不激蕩著后人沸騰的熱血。湘江水也是革命的,當時才十八歲的毛澤東從一個小山溝出來成為了湘江邊上書院的學生,他暢游湘江,在橘子洲頭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烈日之下,我們站在毛澤東的雕像前宣誓,高誦《沁園春·長沙》,感受偉大心靈的回聲。青年時期的毛澤東正是在這裡醞釀他的革命之路,思考新中國的開始。正值青年的我們要做的是把握當下,在自己的行業中發揮自己最大的才干。

橘子洲頭,形形色色的人在這裡駐足致敬。孩童大聲喊著:“毛主席,毛主席……”青年回顧著“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中年討論著關於紅色革命的故事,外國友人也紛紛表達了對毛主席故事的興趣。“我們在書中看到了毛主席的故事,非常感動和震撼。”湘江水,是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革命之水,也飽含了祭奠英雄魂靈的精神財富。

那情懷·革命情懷·精神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秀如琢玉的岳麓山,碧波蕩漾的湘江水,透著的都是長沙人的情懷。讀過小說《戰長沙》,其中文夕大火、焦土政策等事件中長沙人無所畏懼,一心報國的壯烈故事令人動容。當我反思,為什麼當時平凡的他們可以做出如此自我犧牲的選擇?想到的是中國人最根深蒂固的情,是一個家。當我們的家園被日本侵略者破壞,那每一個人會用血肉之軀來捍衛這個城市,這個國家,“沒有一個人能置身事外”,“每一個向死而行的生命都熱烈生長”。

侵略者投降,國家不斷富強,現在長沙人的性格已然沒有了當初革命時期的暴戾之氣,但那種為了正義奮不顧身的蠻勁卻已滲入每個長沙人的骨髓,體現在他們的一切生活細節上。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學習的人們也被那種敢為人先的“革命精神”熏陶著,比如湖南大學一位普通的女生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與搶劫犯搏斗,最終喚醒了小偷的良知。

有人說,長沙是一座英雄之城,它充滿紅色革命的勝利輝煌,透過光影都能看到一座古城的傾塌,看到一個家族的沉浮。我說,長沙是一座充斥愛的英雄城市,那山,那水,那人的故事,都是在講述愛人,愛家,愛國,為了愛的一切,不斷努力。因為世上隻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熱愛生活,奮勇前行。(清華大學 陳陸淼)

(責編:趙英梓、林露)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